銀杏栽培管理之肥、水管理要點
肥、水管理要點
銀杏栽培的首要問題是立地條件的選擇。而立地條件的選擇關鍵在于土壤和水分。
銀杏要求的土壤條件雖然比較廣泛,但最適合銀杏生長發育的是深厚肥沃,通透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壤土。如江蘇的泰興、邳縣,山東的郯城,銀杏栽培地點為江河兩岸的沖積沙壤。
而江蘇吳縣,廣西靈川、興安、全州,貴州盤縣,山東海陽等地的銀杏栽培地點,主要是花崗巖、片麻巖或石灰巖山地上發育起來的輕質或較粘重的土壤。事實證明,只要不積水澇洼,
粘重的土壤對銀杏的生長發育并無不良影響。如山東莒縣浮來山的大樹銀杏,即坐落于石灰巖山丘的頂部。根據調查,銀杏對土壤pH值的適應范圍也很寬廣,自4.5-8.5均能良好生長。但銀杏最怕鹽堿,不論氯鹽或鈉鹽,凡土壤含鹽量超過0.3%,則生長表現不良。也有報導在土壤含鹽量達到0.4%時銀杏仍可正常生長。由于銀杏喜歡深厚肥沃的土壤,因此,在瘠薄干燥的山地不宜發展。但是,中國目前遺存的許多銀杏古老大樹,有相當數量在山地上生長發育十分良好。其主要原因在于這些地點的小環境條件優越,土壤厚度、肥力和水分能滿足銀杏生長發育的需要。
銀杏對水分的要求比較嚴格,既怕水分供應不足,又怕水分的過多積存。因此,缺水干旱和容易發生積澇的地方,以及地下水位過高的地方,均不宜銀杏栽培。江蘇省吳縣的調查證明,凡地下水位高達
中國銀杏的栽培,歷史上以一家一戶為主。雖系零星分散,但從當前各種栽植密度來看,
也總結出了許多的經驗和教訓。根據各地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采用下列造林密度適當合理: (1)以生產種子為目的的銀杏林,株距6
銀杏栽植的時間,歷來各地以早春為主。但近年來,江蘇的泰興、邳縣等地已改用秋末的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其優點是,秋末栽植有利于縮短緩苗期,加速苗木的生長。目前江蘇邳縣的銀杏栽培有60%放在11月上旬。其它如廣西,湖南、湖北等省區也多在早春1月份前后定植,效果均十分良好。
由于銀杏喜肥喜水,因此栽植時要求肥足穴大。江蘇邳縣經過多年的實踐,概括了銀杏栽植時應掌握的七字要領,即。壯,大、足,干、實,透,高。即選壯苗,穴深大,基肥足,
干土栽,栽宜淺,踏宜實,水灌透,培土高。一般要求植苗穴的大小為
銀杏栽植盡量選用5年生以下小苗,小苗移栽后,根系恢復快,緩苗時間短。大苗移栽則恰恰相反,年齡愈大,效果愈差。如江蘇農學院在1959年由泰興縣移栽的15年生銀杏樹,栽后10年,才恢復正常生長。廣西植物研究所子1982年移栽的7年生銀杏樹’,栽后4年才恢復正常生長。各地經驗證明,即便帶土球移栽的大苗,也往往有較長的緩苗期。關鍵問題在于銀杏的側根十分發達,樹齡越大,移栽時傷根愈重,緩苗期也就越長。
對于銀杏樹的經營管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是極其粗放的口即便以生產種子為主的銀杏樹,也很少像蘋果、梨,桃那樣進行精細的撫育。更由于其樹體高大,野生形態明顯適應性很強,種子的應用范圍不廣等,因此,群眾栽培多作為省工省力的副業經營,而不以果樹相對待。在施肥、灌水、整形修剪等方面缺乏嚴格的技術措施。如江蘇省泰興的銀杏,
過去僅在舊歷除夕之夜對銀杏樹撒施少量餅肥,廣西興安等地群眾于除夕之夜給銀杏樹倒一桶“老尿”或撒施一點土雜肥,名日“祭樹”。多年來,相沿成習,近期方有所改變。因此,
當前銀杏種子產區的銀杏樹,普遍樹勢衰弱,產量不高。根據錢炳炎等對江蘇邳縣銀杏生長狀況的調查,在1978年以前,全縣銀杏樹的生產管理基本上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全縣掛果樹約8400余株,年產白果僅38萬kg,平均株產為
自1978年以后,各地銀杏產區隨著國家對外政策的開放,白果銷路的通暢,對銀杏樹的栽培管理開始加強,通過幾年來的工作,不僅銀杏樹的生長狀況有了明顯的轉變,而且在一
系列的栽培管理措施上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根據調查,有下列經驗值得借鑒和參考。
江蘇省邳縣的經驗是,銀杏樹的施肥可一年3次,分別稱為“長葉肥”,“長果肥”和“養體肥”?!伴L葉肥”施用的時間為谷雨節前后半個月,施肥量以單株產
廣西靈川縣海洋鄉的試驗(1987)證明,銀杏結果大樹在3月上旬施糞水
山東省郯城縣重坊鄉西高莊村劉學增,對55年生銀杏樹除早春和秋末各施一次土雜肥(株
銀杏不僅喜肥而且喜水,因此在施肥的同時必須輔以充足的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