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的繁殖方法之一種子繁殖
種子繁殖是銀杏苗木的主要來源,大規模的銀杏栽培,主要依靠播種苗木。
播種用的銀杏種子,由于受精時間距離種子成熟時間很短,采種之后,種子胚的發育尚不健全,需要有一個后熟的階段。因此常常用沙藏的方法來保證種子胚的繼續發育。沙藏的主要目的是保證銀杏種子中的水分不致很快喪失,因此低溫沙藏,常溫沙藏,甚至容器密封干藏其效果均好。在溫暖的條件下種胚發育快,在低溫條件下種胚發育慢。過低的溫度對銀杏種子的發芽不利,如低于
由于授粉狀況的差異,銀杏種子中有空胚現象(即雖有胚乳而無胚芽),1985年廣西植,物研究所在興安縣采的銀杏種子,其空胚率高達25%。為防止播種后缺苗斷垅,最好疊前催芽,分批點播。
播前催芽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方法有室內恒溫或變溫催芽,室外溫床催芽。室內恒溫催芽,即播前20一30天, 將沙藏種子取出,先用溫水(
銀杏幼苗的主根非常發達,為促進側根和根幅的增加,提高苗木的質量,可采用播前切斷胚根的方法,即催芽后的種子在胚根長約lcm時切去1/3,然后播種。試驗證明,切斷胚根的銀杏苗木側根數目較對照多1.39倍,側根總長增加1.56倍,根幅擴大1.33倍,根系干重增加1.3倍(李家玉 1980)。
銀杏1生年苗根系。左為播種苗(播種時切斷胚根),右為扦插苗。
播種育苗的硼地,根據銀杏的生物學特性,應選擇地勢高燥、陽光充足、土壤深厚肥沃、灌水排水良好之處。過分粘重、容易積澇或鹽堿土地均不適宜。
銀杏苗期常有頸腐病的發生,頸腐病的病原菌為炭腐病菌,銀杏苗木的頸腐病與高溫的影響有關。土溫過高苗木幼莖受傷是發病的誘因,故莖腐病多在接近地面部分開始,但莖部木質化之后即很少受害,故銀杏以1年生苗受害較重,2年生苗僅在特別有利于發病的條件下發生。發病時間約在7-8月份(方仲達等1956)o防治的主要方法是苗木遮蔭,增施肥料和土壤消毒。土壤消毒可采用50倍甲醛溶液熏蒸土壤、或500倍甲基托布津溝灌或硫酸亞鐵溶液土壤消毒,并用波爾多液或硫酸亞鐵溶液(2%
-3%)噴灑苗木,均取得較好效果。另外,螻蛄等蟲害也應早期防治。
銀杏育苗的苗床,多雨地區采用高床,干旱地區采用低床,旱澇無常地區可采用抗旱排澇床,抗旱排澇床即在平床之間加開排水溝,以起到旱能澆、澇能排的作用。
銀杏的播種方式目前多采用單行條播和寬窄行條播礦種方法。單行條播的行株距一般用20-
銀杏的播種期,根據各地試驗,春、秋,冬三季均可。但秋播和冬程,管理時間長,鳥獸害及鼠害嚴重。因此,目前大多數地區采用春播。播種育苗的播種量,隨種子大小而定,
如用馬鈴或佛指(每公斤400粒左右)則畝播量可
銀杏的苗期管理,根據各地育苗經驗,有三大關鍵措施:(1)施足底肥、及時排灌、適度遮蔭。施肥應充分施足底肥,江蘇的泰興、邳縣,廣西桂林地區每畝施基肥0.5-1萬kg,
基肥以土雜肥為主。(2)應在生長季內施用追肥,江蘇的經驗,年施追肥3-4次,每次每畝施尿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