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東縣狀元樹“銀杏王”(圖)
雌株,樹齡3000年,樹高30.0m,胸徑2.74m,冠幅25.0m×26.0m。生長旺盛,樹冠塔形,無偏冠現象,西側部分主干枯死,母干與復干部分側枝干枯而死。有兩大主干,二者在4.0m以下長在一起,較粗的可能為母干,當地人稱“婆樹”,稍細的不結果,當地人稱“公樹”,樹體北側與西側有幾大主枝下垂。母干西側基部有兩株扶芳藤,較大一株基徑15cm,高約10m多,較小一株基徑5cm,高近10.0m,纏繞母干生長,第二復干西側基部長有一株7cm的扶芳藤,高近10.0m。母干東側距地面3.8m、7.9m處,西側距地面1.6m、3.2m和6.5m處有主枝被鋸掉,第一復干西側3.0m處有主枝被鋸掉,第二復干南側部分主枝枯死,母干有8大分枝,枝下高1.5m。胸徑20cm以上的復干共有8個,復干與母干距離為0~1.8m,第一復干胸徑0.91m,高26.Om,距母干0.3m,第二復干胸徑0.57m,高26.0m,距母干0.4m,二者樹齡均在300年以上;有萌蘗20余株,分布于母體周圍,萌蘗與母干距離為0~1.8m??傂貒?/span>20.0m。該樹編號:005,據當地百姓講,此樹有3000余年的歷史,為“巴東銀杏王”,年產籽600kg左右,被命名為“清太5號”,又叫“狀元樹”,更是譚氏家族的“祖墳樹”。樹無主,為鄰近譚氏居民共有,每年所產果實均分。相傳元末明初,陳友諒進兵今安徽鳳陽,殺掉了知府譚舜禹,譚舜禹小妾佘氏時已身懷六甲,逃到一個叫“響洞”的巖洞里,在洞中潛行七日七夜,至出口見絕壁萬仞,正絕望時,見一老鷹盤旋,久久不去。遂許愿說,若天不滅我,老鷹啊,你就帶我走吧…一于是閉眼縱身跳下,只覺風聲呼呼,睜眼時已降至一棵大銀杏樹下。于是佘氏在樹下搭棚而居,后生一子,取名譚天飛,后譚天飛又生八子,譚氏自此人丁興旺。佘氏死后被尊為“佘氏婆婆”,老鷹被尊為“鷹氏公公”,銀杏樹下至今古墓猶存。
圖為巴東縣清太坪鎮橋河村8組古銀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