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銀杏發展概況
銀杏歷經遠古漫長的歲月滄桑,在山東形成了以郯城縣境內沂河中下游沿岸為重點的集中分布區,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銀杏集中產區之一,郯城的銀杏栽培歷史悠久,新村鄉駐地銀杏古梅園內原官竹寺遺址的一株古銀杏,樹高37.
清乾隆年間和清末民初,境內銀杏生產進入第2個鼎盛時期。沂河兩岸南起新村,北至馬頭,銀杏林綿延不斷。此期間第1次發展高峰在乾隆初期,第2次在乾隆中后期,第3次是光緒中期,第4次在民國初期。以上各個時期營建的銀杏大園, 縣內尚存不少,主要分布在新村、港上、重坊等鄉鎮。由于累代增植,倍加保護,境內沂武河兩岸銀杏片林,蓁莽漫漫,綿亙數十里,蔚為大觀。清光緒二十七年( 1901)詩人張敬蕆游覽至此寫下《中秋既望觀園》。生動描繪了當年沂河兩岸銀杏園林的盛況。新村鄉政府駐地、港上鎮王橋村、重坊鎮高莊村至今尚遺留銀杏古樹群落。銀杏為縣內主要栽培果樹之一,新中國成立前全縣銀杏面積310h㎡,銀杏大樹8萬株,沂河兩岸的銀杏林帶長達20kmo最高年產量達100萬kgo據《中國實業志》(民國23年)載,銀杏是當時山東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郯城縣每年向歐美日出口銀杏1500 包,價值15 000元。但由于長期戰亂洗劫及人為破壞,銀杏生產歷經曲折,1949年,年產量只有80萬kg。1950~1960年代,銀杏價格跌入低谷,
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隨著銀杏保健功效和藥用價值逐漸為人們所認識,銀杏收購價格迅速上升,激發了群眾發展銀杏的積極性。1979~1983 年,林業科技工作者進行良種選育、矮化嫁接、人工授粉等一系列試驗研究,取得了幼樹嫁接3年結果5年豐產的突出成績,不僅解決了結果晚的問題,而且選出早實豐產良種4個,為銀杏生產拓出了新路,這些科技成果在全縣的迅速推廣應用,促進了銀杏生產的發展。1984~1985年新育銀杏苗24萬余株,新發展銀杏44h㎡,銀杏產量上升到70萬kg,居全國第二。1987年,郯城縣被山東省列為銀杏生產商品基地,種植銀杏進一步在全縣推廣。1988年縣委、縣政府作出了《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銀杏生產發展的政策??h政府還對全縣銀杏生產作出規劃,
確定以沿沂河8個鄉鎮為重點,建立銀杏基地,集中經營,連片開發??h人大十二屆八次常委會也相繼作出了《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議》,并確定銀杏為“郯城縣樹”o縣成立了銀杏生產領導小組、銀杏協會,先后在新村、黃村、孫出口、徐圩子建起了不同模式的示范園4處。至1989年,全縣培育苗木50萬株,銀杏面積發展到900h㎡,定植40萬株,主要分布在沿沂河的新村、港上、重坊、勝利、馬頭、花園、高冊、十里8個鄉鎮152 個自然村。
1990~1995年縣委、縣政府廣泛宣傳發動, 加大工作力度,銀杏迅猛發展,面積、產量驟增, 1992年9月舉辦“中國郯城銀杏節”,1993年舉辦“中國郯城國際銀杏節”,1994年承辦第3次全國銀杏學術研討會,至1995年底銀杏面積發展為4600h㎡,定植銀杏550萬株,年產銀杏200萬kg,
產葉250萬kg,銀杏果、葉、苗系列產品年收入達2.5億元。
1996年后,縣內銀杏處于發展高峰階段。 1996年,縣林業科技人員經過10年試驗篩選的5 個早實、豐產、優質良種通過鑒定。1997年又選出了4個葉用品種、3個優良雄株品種。改革開放以來,縣內共選出20個優良品系,并通過廣泛搜集銀杏資源,建立了銀杏基因庫,該基因庫擁有從全國各地及日本等引進的100余個銀杏品種,是當時國內擁有銀杏品種最齊全的銀杏基因資源庫。 1996年7月,與法國波福易普生制藥公司和德國施瓦布制藥集團合資興建銀杏綠源責任有限公司投產,年加工銀杏干葉200萬kg,為縣內銀杏生產銷售奠定基礎。
1996—1997年,歷時7個月完成205國道郯城段“跨世紀銀杏綠色工程”,共計投工100萬個, 動用土方60余萬立方米,定植銀杏大苗19
424 株,建護林房82處,總投資1300萬元,在縣境內沿205國道兩側建成
到1999年底,銀杏栽植已遍及全縣22個鄉鎮,片林面積近9000h㎡,定植銀杏1300萬株, 林網1000多千米,在沂河沿岸形成了200k㎡的集中栽植區。銀杏年產量達200萬kg,占全省產量的90%以上,居全國第2位。年產干葉500萬kg,
銀杏系列產品產值達6.5億元,果葉創匯1500萬美元。銀杏生產已成為全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2002年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銀杏座談會議精神,廣泛開展了城鄉銀杏進萬家活動, 全縣四旁栽植銀杏300萬株。本年度完成縣城外環路銀杏林帶建設,全長達
2003年至今是郯城縣又一個銀杏產業大發展階段。 2003年始,組織了銀杏產業調研,2004年縣委、縣政府成立銀杏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進行了銀杏產業普查。3月,召開了萬人大會,號召全縣人民廣植銀杏,并下發了《關于加快銀杏產業發展的決定》,成立了銀杏產業發展中心,為正科級事業單位,專門負責銀杏產業事業;2005年9 月4~6日舉辦了第3屆中國(郯城)國際銀杏節暨第10次全國銀杏學術研討會,全縣銀杏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經過20年的迅猛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種植業為依托,加工業為主導,流通業為拉動的銀杏產業集群:一是種植業迅猛膨脹。通過加強銀杏古樹資源的保護管理,境內至今仍保存著國內最大的古樹群落,全縣5萬株百年以上銀杏古樹參天蔽日,郁郁蔥蔥;通過實施產業化工程,全縣銀杏種植規模迅速擴大,銀杏種植已遍及全縣17個鄉鎮,沿沂河兩側形成了200k㎡的集中種植區,種植面積達2000h㎡,定植總株數1400萬株。其中,片林面積l300h㎡,銀杏苗木數量3億株,銀杏果年產量300萬kg,銀杏干葉年產量1000萬kg。銀杏種植面積、定植株數、苗木擁有量均居全國首位。二是加工業蓬勃發展。以中、法、德合資的銀杏綠源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發展銀杏葉加工、銀杏茶生產、黃酮提取、銀杏系列食品生產企業40 余家,開發生產了10多個系列,100多種產品。 三是流通業迅速壯大。建成銀杏果、葉、苗、盆景及系列加工產品五大專業市場,以新村鄉為重點建起了全國最大的銀杏苗木集散地,年經銷銀杏苗木1億余株??h、鄉、村3級從事銀杏果、葉、苗及銀杏加工產品經營的從業人員5萬人。郯城銀杏產業20年發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