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織女洞古銀杏樹(圖)
來源:www.atlantasplash.com 訪問量:6076 時間:2018-10-19 09:47:00
在沂源縣織女洞無生殿旁有兩棵古銀杏樹,南面一棵為葉籽銀杏。雌株,樹齡800年,樹高25.0m,胸徑1.02m,冠幅20.5m×16.3m,枝下高3.0m。生長旺盛,樹冠塔形,較龐大,樹形優美。主干挺直、粗壯,有3個主枝,均從主干3.0m處生出,側枝10余個。該樹為我國發現的第一株葉籽銀杏,結果量大。當時,在沂蒙山區沂河源頭的沂源縣境內,有一棵奇特的古銀杏,雌樹,能在葉片上開花、結實。此樹生長在距縣城20km、風景秀麗的織女洞風景區內的古廟中。古廟座落在沂河岸邊大賢山下的懸崖之上。懸崖正中有一石洞,取名織女洞,在沂河對岸有一座牛郎廟,形成牛郎織女隔河相望的絢麗景觀。據洞邊殘仔的碑文記載,織女洞與牛郎廟,乃北宋元豐四年(1081)所建,明萬歷十七年(1589)重修。山東沂源織女洞被國務院頒布為:“牛郎織女之鄉”。
該樹位于坡度10°的大賢山中下部,小地形屬坡凹,背風向陽。土壤基巖為紫色頁巖,土層厚70cm;小環境中植被繁茂,叢林中有黃櫨、榛子等;其間有清泉一處,常年流水不斷,屬陰涼小氣候。每年4月5日開始萌動,4月15日發芽,4月25日葉片充分展開,開花授粉,5月中旬至6月上旬枝條生長進入高峰,6月中旬封頂,當年長枝長度一般在10~40cm,葉叢枝年長量不足0.5m,10月25日葉片變黃開始脫落,11月20日前葉片全部脫落。葉籽銀杏短枝頂芽萌發后,生7~11片葉,葉柄間長出花柄。葉柄、花柄呈螺旋式排列。每個混合芽一般有花柄6~8個,正常雌花花柄長5~8cm,球柄長0.3~0.5cm,每個花柄上著生2~4個胚珠。每一花序坐果1~2枚,少量坐果3~4枚。葉籽銀杏的短枝上有一部分葉片扭曲、皺折,出現2~4個缺刻,缺刻處生出比葉片厚的圓形凸起,像雌花雛形,呈淡綠色,經授粉后逐漸發育成葉籽果,果柄與葉柄合二為一,或稱無果柄。含有雌花的葉片,大多數每葉坐1枚果,少數坐2果,極少數坐4枚果。葉籽果的著生部位遍布全樹冠,樹冠中部著生較多,上部次之,下部著生較少;葉籽果多著生在主枝的中部、粗側枝的下部枝條上。著生果實的葉片呈扇形,嫩綠色,光滑無毛,葉寬4~8cm,葉長3~6cm。遇干旱天氣,葉籽果首先脫落,表現出較差的抗逆性。正常年份,授粉佳期為3天,果實10月1日自然成熟。果長2~4cm,直徑2~4cm。多呈圓形、短圓形,果實頂端較細,果肩較粗。葉籽果成熟前呈淺綠色,果面有白粉,果實成熟時,果皮呈橙黃色,果面密布白粉。果肉含石炭酸,有臭味。種核呈白色,大多數種核2棱,少數為三棱;內種皮淺紅褐色;胚乳肉質淡綠色;子葉2枚,少數3枚;多數種子1胚,少數種子2胚,播種后出2株幼苗。據多年觀察,葉籽銀杏3年出現一次小年,大年時年產白果100kg,小年時年產白果50kg。通過人工授粉,改善了銀杏結果大小年的特性,平均可年產白果300kg,1995年產鮮果1500kg。據測定:該樹正常果占60%,葉籽果占20%,異形果占20%。正常種實432粒/kg,葉籽種實656粒/kg。葉籽種實狀如棉籽,皮薄,胚發育完全,具良好的發芽力,并具遺傳性。
圖為織女洞南古銀杏樹。
此為這棵古樹所結的葉籽銀杏,和葉柄同生,葉梢結果,這棵樹是我國第一株發現的葉籽銀杏樹。
織女洞無生殿北旁還一棵葉籽銀杏。雌株,樹齡800年,樹高19.7m,胸徑0.69m,冠幅10.3m×12.lm,枝下高5.0m。生長旺盛,樹冠塔形。主干挺直、較粗壯,有4個主枝,側枝較多。該樹枝葉正常,結果量一般。從2005~2010年沒有發現有葉生種子出現。
此為織女洞無生殿北旁的銀杏樹,樹干較高,看似雄樹,實為雌樹。
織女洞旁兩棵銀杏樹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