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寺廟、道觀多種銀杏樹?——銀杏與佛教、道教的關系(圖)
東漢永平年間,佛教開始傳人我國。唐代以來,崇教拜佛之風日漸盛行,廣大百姓在生活遇到苦難時,多把精神寄托于佛教神靈,于是各地紛紛建起寺廟,祈求佛祖普渡眾生。我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遍建道觀,宣揚道義。兩教都從不同角度探索宇宙奧秘,探索人生真諦,究世界之本原,研萬物運行之規律,神奇的活化石——銀杏也就成了佛教和道教共同敬仰的對象了。
1.佛門圣樹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一個叫釋迦族的小國,國都叫迦毗羅衛城,小國凈飯王有個兒子名悉達多。悉達多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可是他對這些視若浮云,內心感到人生在世,苦海無邊。為了尋找彼岸,超渡眾生,他毅然離家出走,開始苦行苦修的生涯。一天,他來到今印度比哈樂邦伽耶,在一株樹下結跏趺坐,靜思冥索,頓悟成道,創立佛教,從此開始了長達45年的佛教活動。由于他是釋迦族,故人們尊稱他為釋迦牟尼,而那株根據梵文“Pippala”音譯的蓽缽羅樹(菩提樹),漢文根據梵文語音先后將其稱為阿沛多羅樹、貝多樹、阿輸陀樹等多個名字。它還有一個廣為人知的名字叫菩提樹。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譯,意為覺悟。不管怎樣,蓽缽羅樹、菩提樹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圣樹。
因為蓽缽羅樹(菩提樹)是生長于熱帶地區的一種常綠喬木,并非隨處可見,所以唐代高僧就以適應性強、秋季滿樹黃葉的銀杏樹取代菩提樹,在我國各地佛教寺廟廣為栽植。一則,銀杏樹壽命長,樹體高大雄偉,最能襯托寺院寶殿的莊嚴肅穆;二則,該樹秋天滿樹黃葉,與僧人袈裟顏色融為一體,有不受風塵干擾的宗教寓意。這就是為何我國佛教名寺總有銀杏樹栽植的原因。它有著浩氣,昭示著靈氣的生成,不僅與古剎相映生輝,也令僧人和佛門弟子敬畏。
許多佛家寺廟用銀杏木材雕刻觀音座像或千手觀音立像,栩栩如生,尤其佛像指甲微薄如真,故佛家又稱銀杏為“佛指甲”。
寺廟使用的木魚,對選用的木材也十分講究,要求制成的木魚敲擊時必須發出空靈清遠的聲音,才會像是遠空傳來的天籟,使人空神、凝神、安神、逸神,使人超脫凡界,大徹大悟。制作木魚的木材必須保證不被蟲蛀,不能有太大氣味,以減少對修行人視覺、味覺上的刺激,而且還要軟硬適中,溫潤宜人。銀杏材質剛好能滿足這些特殊要求,這就是為什么木魚大多用銀杏木制作而成的原因。
佛教對銀杏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也為銀杏保護作出了重要貢獻。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戰亂后,浙江天目山上包括銀杏在內的古樹遭到貪利之徒的破壞,天目山禪源寺主持玉琳國師出面竭力阻止,使天目山古老的森林資源免遭浩劫。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學家陽含熙先生曾題詩贊賞此事:“幾經劫灰與洪荒,稀世珍禾此山藏。多謝山僧勤扶持,世界園林大增光?!?/span>
圖為河南少林寺古銀杏樹。位于郯城的“天下一公”——世界最大銀杏雄樹,也位于寺廟中,這不是巧合,而是冥冥之中和佛教有不解之緣。
2.道家仙樹
道教主張道法自然,提倡隱居修煉,認為“道生萬物,德育萬物,生生不息”,主張人們應效法天道,懂得尊重自然,同時清除私欲,淡泊寧靜,達到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道教崇拜神仙,認為景色秀麗、山林幽深的地方就是神仙聚居之處。在道家看來,天下名山就是神仙的樂園。他們把天下名山分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喜歡在大小洞天和福地種植銀杏,稱銀杏為仙樹。
在道教圣地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相傳道教始祖張道陵手植的一株銀杏樹,被視為鎮山之寶。該樹樹身長出許多向下懸垂,色澤如石,粗礪凝重,形態如槌、如錐、如筍,道人稱之為“白果筍”的樹奶。樹旁還專門修造了一座“銀杏閣”。山東青島嶗山太清官院內銀杏樹頗多,其中以東堂房前的兩株最為高大,且都是雄樹,形神兼具,與日月永恒,據說與道家隱居修煉、去除私欲、淡泊寧靜、不娶妻室的觀念有關。
道教代表人物多研習醫藥學說,在養生、煉丹、療疾等方面與銀杏有頗多契合。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活了102歲,他全面總結了自己的養生經驗,對銀杏食療有所記述。道家養生食譜中多有銀杏藥膳,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道家美味“白果燉雞”,與洞天乳酒、洞天貢茶、道家泡茶被譽為“青城四絕”。
佛教與道教都敬奉銀杏,所以凡是寺廟都有孤植、列植或叢植的銀杏樹。幸存于我國一些偏僻寧靜山區里的“活化石”銀杏,不用特意栽植,在那里也能構成景色宜人的自然環境,往往成為僧人修建寺廟選址的首選。
青島嶗山太清宮道長手植銀杏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