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銀杏、古梅等名木的文化內涵
郯城縣的古樹名木,除少數原生性形成以外, 大多都與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社會活動息息相關, 因此具備了特定的文化內涵。
位于新村廣福寺內的“老神樹”為全國最大的銀杏雄樹?!袄仙駱洹钡纳衿嬷幰恢痹诋數貜V為流傳:一是結果“神”。銀杏樹系雌雄異株, 明初,廣福寺僧人對“老神樹”的最下層側枝, 嫁接了雌枝,每年都是碩果累累,壓彎枝頭,令觀者稱奇。二是授粉“神”。每年谷雨前后,它可為方圓二三十千米范圍內的銀杏雌樹授粉。其三是落葉“神”。老神樹“發芽早于春,落葉遲于冬?!贝禾煲韧悩涮崆鞍朐掳l芽,秋冬季節要到12月上旬才落葉,比同類樹要晚近一月有余;更為神奇的是,它落葉時能夠集中在兩個時辰內一次性落盡。每到時節,金黃色的銀杏葉在陽光照射下沙沙飄下,像千萬只蝴蝶在空中飛舞,又似下了一場金錢雨,堪稱奇觀。四是斷枝“神”。2001年7月,被一場狂風刮斷的直徑0.4米“老神樹”斷枝,在晾曬四十余天后被培植入土, 競長出了新的芽葉,重新煥發生機。
這棵參天巨樹,聚日月之靈秀,蓄天地之精華, 雖歷經滄桑,仍枝繁葉茂,偉岸挺拔,遮天蔽日。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和四月初八是新村廣福寺傳統廟會,各種貨物琳瑯滿目,拜佛抽簽、燒香祈愿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同時, 在“老神樹”身上還流傳著“一摟福,二摟財, 三摟四摟好運來,五摟六摟行官運,七摟八摟人增壽,九摟十摟佛光開”的傳說。尤其是每年夏秋之季,很多人來到“老神樹”下叩頭、摟抱, 并在樹枝上懸掛寫滿祝福話語的紅色“許愿牌”, 為子女升學和家人平安和睦、健康長壽祈愿祝福。
“老神樹”東南30米處有一株千年古槐,至今仍是鐵桿蒼虬,枝繁葉茂,每年夏天都要綻放滿冠新花,令人稱奇。據說,當年唐朝大將尉遲敬德、薛仁貴都曾在此拴馬歇息。所以,民間流傳有“敬德打馬看古槐”的故事。
古代有名的“郯城八景”之“紅崖古梅”也在“老神樹”西北側?!凹t石崖”是沂河東岸靠近廣福寺和“老神樹”的一段數里長天然高阜, 阜下是滔滔的沂河水。由于長年沖刷,形成了兀立高聳、陡峭險峻的崖壁(實為土崖),其色殷紅, 其堅如石,是這里防洪的天然河堤。從下仰觀, 丹崖壁立,激流拍岸,氣勢恢弘。據史料記載, 在紅石崖一帶,萬木參天,一片林海,崖頂上傲然屹立著一株不知道植于何年何月,干可合抱、 覆蔭半畝許的古梅。這株神奇的古梅,下臨碧水黃沙的沂河,樹身蒼勁挺拔,枝柯舒展,在每年盛開時節,花香馥郁,遠飄十里,沁人心脾,許多文人墨客和游人慕名前來觀瞻,樂而忘返。特別令人稱奇的是,它不在嚴冬時節綻放,非要等每年過了清明才盛開,而且是一株孕育著雪白花蕾的白梅。每當旭日東升,古梅的樹影西斜,蔭蔽半河碧水;夕陽西下之時,一汪碧水之上蕩漾著幾葉扁舟,晚歸的水鳥掠過水面,一抹晚霞映照著高高聳立的紅石崖壁,這株飽經滄桑、遺世獨立、旁水臨崖的古梅,綻開著滿樹潔白晶瑩如萬千精靈的繁華,幽香陣陣,襲人肺腑,景色壯觀宜人。清代康熙年間,大詩人屈復客居郯城期間,寫下了一首七律古詩《紅崖古梅》:
幾時春到古寒梅,每過清明始盡開。
多以違時嫌老樹,若為乘月訪仙才。
香從上界聞人世,花自何年抱雪胎。
沂水東邊村舍酒,孤根應結夢魂來。
后來一年深秋時節,屈復又“過紅石崖見古梅而嘆之”,寫下了另一首長詩:
萬木森森紅石岸, 中有古梅空中見。
葉落云開半河陰,花發香滿郯城縣。
我來秋暮云煙重,西風勢欲傾梁棟。
驚濤拍岸白沙飛,青銅盤柯吹不動。
父老相傳三百年, 牧兒樵子作薪看。
公然持斧來砍伐,小枝如臂大如椽。
瘦影鳳清沂水月,夕陽寒射馬陵雪。
鐵不作骨石作根,蠢爾牧豎久摧折。
由于當地一些百姓經??撤テ錁渲Ξ敳駸?, 大約在清中后期,這株當時有著三百多年樹齡的古梅就枯死了。
“老神樹”南側有“九女松”。相傳,刑天等陰神血襲紅石崖,西王母聞訊后,立即派自己的九位仙女前來援救。九仙女打敗了群魔后又主動留下來幫助郯國國君小郯子重建家園,修復了課農山莊,向小郯子及生存的人民傳授了銀杏、桃李、柿子、板栗等各種樹的嫁接技術,把摧折的樹木嫁接好。在惡龍攪成的湖里放入魚蝦,植入蓮藕,使之成為蔬菜基地及經濟收入來源;把破壞的土地重新整平種上糧食。天上一日人間一年, 七八年的工夫,又把新村建成了美麗富饒的樂園。 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九仙女深感新村一帶人民勤勞純樸、心地善良,環境優美、勝過天堂,就向西王母再三請求留在新村,小郯子和新村人民也都跪地挽留,感動了西王母;經過商量,九女化九松永遠留在了新村。
馬頭鎮清真寺始建于明永樂三年(1405年), 乾隆三年(1738年)重修,是魯南蘇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民寺院。寺內尚有明代至現代歷次官民所修葺清真寺的碑刻十余方,百年槐樹、楸樹、銀杏樹參天挺拔,常青花木點綴其間。最南部為百卉園和師冢區,是歷代阿訇之墓地。區內有二楸、三槐、一銀杏,為明代所植。 1929年沂南大成莊清真寺阿訇肖羲之來馬頭鎮清真寺教授武術。邑人周朝增、馬宗德等拜其為師, 后成為魯南地區查拳門代表人物。1937年七七事變后,國共聯合抗日,國民黨行政督察專員張里元在臨沂成立武術大刀隊,聘請肖羲之為總教官。日軍侵犯臨沂時,肖羲之率大刀隊與守城駐軍同日軍展開浴血奮戰,掩護張部安全撤出臨沂。之后,他又率郯城回民弟子投奔河北馬本齋八路軍回民支隊。這段英勇壯烈的歷史故事,在20世紀80年代被改編為電影《武林志》,以激勵后人。
清泉寺,古稱“云門寺”,也是郯城縣著名寺院之一,位于馬陵山東坡?!拔幕蟾锩睍r期被毀,現僅存明萬歷五年“重修云門寺”石碑一座,古銀杏樹一株。清泉寺向南約1.5公里處即著名的“龐涓溝”。
龐涓溝,又名獨龍澗,是一條東南至西北轉向的山澗,由九條沖溝匯成整個澗溝,尖子山環繞一周,形似葫蘆,又稱葫蘆峪。溝內道路彎彎曲曲,路兩旁懸崖峭壁,谷深林密,全長3.5公里, 有進口無出口,易進難出,是典型的“隘塞死地”, 極易進行伏擊戰。這里便是齊魏馬陵之戰的中心戰場。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以太子申為上將、 龐涓為將軍,傾全國十萬之兵與齊決戰,以達到“大勝并莒”的目的。孫臏入魏地后,直指大梁, 待龐涓自韓都鄭回軍,馬上向東沿丹水一線東撤, 沿途采用“退兵減灶”的辦法誘敵深入。龐涓為孫臏“退兵減灶”之計所惑,認為“齊軍怯”,乃棄其步卒,率其輕銳,倍日并行,急速向齊軍追擊。 齊軍在郯城馬陵道狹窄林間通道獨龍澗設伏。孫臏計算龐涓天暮應至此地,遂與全軍約定“見火舉而俱發”。是夜,龐涓率部隊追至澗內,隱約見一樹有字,龐涓聞報前去點火查看,大樹剝皮處寫有“龐涓死于此樹下”。剎那間,齊兵萬箭齊發,重傷龐涓,魏軍頓時大亂,多被亂箭射死, 龐涓自刎。齊軍乘勢將魏軍主力包圍在馬陵山地域,將其全殲,并俘虜太子申。1958年,這棵見證齊魏大戰的古桑樹,在大煉鋼鐵時被伐煉鋼。
郯城縣的古槐樹,大多與寺廟或與歷史文化有關。郯子廟位于歸昌鄉郯廟村,為祭祀郯子的古代廟宇。相傳春秋時期郯國國君曾在此建花園一座。該廟毀于“文革”時期,現存廟址2畝、 石碑4塊、古槐1株。其中古槐系明代所植,距今400余年,樹干直徑約1米,高約15米,皮堅中空,枝葉茂盛,現已砌石保護。
冷廟古槐,位于郯城西南15千米花園鄉冷廟村冷雨古廟院內。因早年廟內香火太盛,樹干內曾多次失火,導致樹干中空,里面可容納4個人對面盤腿而坐。樹北有冷奶奶廟,冷廟村因此得名。冷奶奶廟于1980年年久失修被拆除,廟內原有11座石碑、3株古槐,現存2座石碑,均為清代重修碑?!拔母铩逼陂g,另外兩株古槐被砍伐,唯余一棵槐樹昂首向天,矗立在魯南平原上,遠遠望去,此樹氣勢雄偉,虬根突出,幾個干枝均用水泥柱支撐;雖軀干中空,且多空洞, 仍枝繁葉茂,郁郁蔥蔥。
很早以前,當地群眾就有“敬德打馬看古槐” 的傳說。據說,唐朝大將軍薛仁貴東征時曾在此拴馬,該樹最遲應不晚于唐代。當地人流傳著這樣一句歇后語:“冷廟古槐——神樹”?,F在老樹的中心又長出了一顆小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