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縣歷史淵源、氣候土壤自然條件概況(圖)
郯城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地跨北緯34°22′~34°56′,東經118°05′~118°31′。 南接江淮,北倚齊魯,東臨黃金海岸,西望中原腹地,屬于東部沿海地區,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長三角經濟圈交匯地帶??偯娣e1195 .12平方千米。境域屬魯中南低山丘陵地帶,臨郯蒼平原腹地,東部馬陵山起伏北上,中部沂、沭、白馬三河逶迤南下。
郯城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春秋時稱郯國。 據中華地圖學社1975年版《中國歷史地圖集》的標注,夏、商時期,少嗥后裔一支以鳥為圖騰的部族,聚居于此,少嗥后裔就封于此地,稱炎(tan) 國。春秋前后,國名多加“邑”字,從而炎國演化為郯國。據此,郯國建置當在公元前十一世紀, 屬以姓氏得名。秦行郡縣制。境地先屬薛郡后為東??で铱ぶ嗡诘?,并在楚漢間有一短暫時期亦稱郯郡。漢承秦制。郯為縣、郡和徐州刺史部治所。唐,貞觀元年(627年),省入下邳,稱郯城鄉?!佰俺恰弊鳛檎^名,始見于此。明代,郯城縣隸屬山東布政司兗州府沂州。清承明制。明清之后縣域有變,但縣名未易。民國三年(1913 年),裁府置道,郯城縣隸屬濟寧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道廢,郯城縣直屬山東省政府??箲饡r期,1940年1月建立郯城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魯南行政專員公署。1945年重建郯城縣人民政府。經過歷代演變,1948年1 1月8日,郯城縣全境解放,隸屬臨沂專員公署。1956年1月,郯城縣人民政府改稱郯城縣人民委員會。1968年2 月,又改名為郯城縣革命委員會。1981年6月, 更名為郯城縣人民政府,隸屬臨沂地區行政公署。 1994年12月,隸屬臨沂市。截至2012年底,全縣轄12個鄉鎮,1個街道辦事處,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銀杏產業開發區,1個旅游風景區, 616個行政村,總人口93萬。
郯城縣屬于棕壤地帶,因母質、地形及人為耕作等因素的影響形成5大土類、10個亞類、13 個土屬、43個土種??h內土類受微地貌影響較大, 低山丘陵主要形成棕壤及少量的褐土,沿沂河、 沭河、中運河高階地主要發育成河潮土,平原澇洼地主要發育成砂姜黑土和一部分改造成為幼年水稻土。
郯城縣處暖溫帶,濕潤與半濕潤過渡型季風氣候帶,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利于農業生產。 依照氣候學上之物候現象和氣溫變化劃分四季, 各季不等長。冬季最長153天,夏季次之92天, 秋季最短57天,春季為63天。冬季寒冷少雨, 為半干旱氣候;夏季炎熱多雨,為濕潤性氣候, 春秋季為溫暖宜人的半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3.2℃,降水量835.5毫米,日照時數2354小時, 無霜期212天。
郯城縣區位圖。
郯城縣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