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縣白河鄉下寺村下寺組古銀杏樹
雌株,樹齡1760年,樹高20.0m,胸徑1.76m,冠幅12.0m x10.0m,枝下高3.0m。生長旺盛,樹冠闊塔形,樹冠西側有少部分枯枝。西側及西北側樹根裸露,露出地面最高15cm,延伸最長達2.0m。主干粗壯,略向東傾斜,在3.0m處分為兩主干,共有分枝10個,南側有2個主枝已折斷,西側有4處腐爛形成的樹洞。南側基部長有1株小桑樹,主干3.5m 處生有1株小構樹。樹體基部西北側距母干0.5m處有10余株萌蘗。該樹結果量較少,東側為銀杏古樹。此樹位于云巖寺遺址,周圍有銀杏古樹近100株。
嵩縣云巖寺銀杏的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朝初期。云巖寺為唐元和年間(806~820) 自在禪師開創,地處伏牛山腹地,始建于唐代,興盛于明代,衰敗于清代。它曾與少林寺、白馬寺、相國寺并稱“中原四大名寺”,是伏牛山佛教的中心。據保存明正德十三年(1518) 立碑《伏牛山云巖寺記》載:“夫以唐自在禪師修道此處,迄今甫將千年,緇流托所、漸繁,迫于衣食,荷镢操鋤,日益開墾,所以山皆有田可種,而僧皆有果(白果)可采”。下寺村明成化年間(1465~1487)建造的大佛殿,屋木及佛像木雕全系白果木,所用木材的年齡不下500年,至今仍保存完好。
雌株,樹齡1400年,樹高19.0m,胸徑1.27m,冠幅12.0m×ll.0m,枝下高1.8m。生長旺盛,樹冠闊塔形。主干挺直、粗壯,有14 個分枝,東側1.8m處一分枝折斷,又從折斷處萌生一株向上生長的銀杏。原有復干5個,最大復干基徑20cm,距母干0.3m,現在都被鋸掉,僅存基部200株萌蘗。有垂乳6個,著生在樹體西側和南側距地面l.0m處。該樹結果量很少,周圍為民居,編號:豫C108 - 116.
雌株,樹齡1380年,樹高16.0m,胸徑1.15m,冠幅11.0m x12.0m,枝下高2.2m。生長旺盛,樹冠形狀不規則,東南方向樹冠遠小于西北側樹冠,有部分枯枝。主干挺直、粗壯,主干上從l.lm處便有分枝折斷腐爛后形成的樹洞,共有樹洞4個。有分枝16個,生長旺盛。樹體西南側基部有6株萌蘗貼母干生長。
該樹位于云巖寺遺址,結果量較大,西側為民居,南側和東側銀杏古樹。
雌株,樹齡950年,樹高20.0m,胸徑0.79m,冠幅13.0m×8.0m,枝下高3.0m。生長旺盛,樹冠尖塔形北側樹冠小于南側樹冠,有少部分枯梢。主干挺直、粗壯,有8個分枝,分枝生長旺盛。原有復干7個,已被鋸掉;樹體北側萌生30株萌蘗,萌蘗與母干的距離為0~0.7m。該樹結果量很少,位于云巖寺遺址,周圍為民居,編號:豫C108—117。
雌株,樹齡1350年,樹高20.0m,胸徑1.12m,冠幅13.0m x11.0m,枝下高3.0m。生長旺盛,樹冠闊塔形,北側樹冠略小于南側,有少部分枯枝。樹體西北側一條根裸露高出地面10cm,向外延伸2.0m。主干粗壯,略向東傾斜,有11個分枝,分枝粗壯,側枝有枯死現象;在6.0~8.0m范圍內,有3個主枝被鋸掉。原有復干2株,距母干0.5m,現已被鋸掉;基部周圍有萌蘗10余株,與母干的距離為0~0.7m。該樹結果量很少,位于云巖寺遺址,東側為民居,西側為樹林,編號:豫C108- 121。
雌株,樹齡1500年,樹高17.0m,胸徑1. 51m,冠幅16.0m x12.0m,枝下高1.3m。生長旺盛,樹冠闊塔形,樹形優美。樹體東北側根系裸露,高出地面0.5~0.6m,向外延伸3.0m。主干挺直、粗壯,有4個分枝,分枝高度較低,均從1.3m處分出,向四個方向延伸,東側和北側主枝連接處萌生一株小銀杏。 樹體北側萌生萌蘗10余株,與母干的距離為0~0.6m。該樹結果量很少,位于云巖寺遺址,東側為民居,南側為樹林,編號:豫C108-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