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銀杏產業簡介
銀杏(Ginkgo biloba L.)是第四世紀冰川孑遺的珍稀樹種。其果實是上等滋補珍品,藥食兩用,銀杏葉是一種重要的藥用資源,其主要提取物黃酮甙對血系統、神經系統疾病具有奇特的療效,為國際醫藥界所矚目。銀杏外種皮可提取加工成農藥及其他醫藥產品。銀杏木材,十分珍貴。
郯城縣是我國栽培銀杏最早的地區之一,有2000多年的歷史,銀杏分布廣泛,定植數量較多,百年以上的古樹有3萬余株。所產銀杏具有粒大、籽勻、糯性強、甜味濃、營養和藥用價值高等特點,在國內外市場上享有盛名,具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山東省歷屆省委、省政府領導同志都非常重視銀杏發展,多次作過重要批示。近年來,在國際市場對銀杏產品需求減少,銀杏果、葉、苗市場走低的形勢下,郯城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開拓思路,圍繞市場調結構,立足資源抓開發,保持了銀杏產業的穩步發展。目前,全縣銀杏種植面積為22萬畝,綠化覆蓋面積30畝;定植銀杏1400萬株,各種規格苗木3億株,年產銀杏果300萬公斤,銀杏干葉1000萬公斤,銀杏果、葉、苗及系列產品加工年產值6.6億元,出口創匯5000萬美元。1999年被中國特產之鄉評審委員會命名為“中國銀杏之鄉”。
(一)集中連片發展,建成全省最大的銀杏生產基地。郯城縣屬黃淮海平原,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熱量豐富,極適宜銀杏的生長。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縣委、縣政府作出《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定》以來,并將銀杏樹定為“縣樹”??h委、縣政府將銀杏作為一項區域特色經濟來抓,以沿沂河的重坊、新村、港上、馬頭、勝利、李莊等鄉鎮為重點,形成了縱貫郯城南北、總面積200余平方公里的集中種植區,千畝園、萬畝片隨處可見。近年來,縣委、縣政府立足國際市場,優化種植結構,整合銀杏資源,大力提倡間作園、結果園、采葉園、公益林及綠化大苗培育多模式栽植,綠色通道、銀杏林網、森林城市、四旁栽植等多形式綠化。目前,全縣共有銀杏間作園8萬畝,銀杏結果園5萬畝,銀杏專用采葉園2.0萬畝,其中GAP標準化采葉園1.2萬畝,銀杏道路綠化1000公里,培育綠化用銀杏大苗1000萬余株。涌現出一批銀杏生產專業鄉鎮、專業村、專業戶。
(二)利用科技帶動,銀杏生產水平全面提高。依靠科技進步,加大銀杏資源開發力度,提高質量檔次,增強市場競爭力,使銀杏生產發展由速度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一是立足銀杏生產,組織科研攻關。抓好銀杏種植管理的科研和科技推廣,提高銀杏生產的科技含量,全方位地提高銀杏葉、果、苗、材生產的質量檔次,實現高產、優質、高效。與省內外許多林業科研機構和大中專教授聯系起來,在銀杏矮化密植、銀杏豐產技術開發,銀杏良種篩選方面,先后與科研院所合作完成了“銀杏良種篩選研究”、“銀杏良種推廣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銀杏葉用優良品種篩選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等科研項目,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技術資料。按照大粒、早實、豐產、質優的標準,先后在全縣篩選出20余個銀杏優良品種,在生產上推廣并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與省林業局合作完成了“銀杏基因資源的收集和基因庫建設”項目,建成了全國第一個銀杏種質資源庫,擁有從國內外搜集、引進100余個銀杏品種。為適應加入WTO后市場需要,2002年又完成了“銀杏栽培技術規程及其產品分類標準研究”項目。二是建立健全銀杏科技推廣網絡。建立了以縣銀杏產業發展中心的縣、鄉、村三級技術服務網絡,大力開展技術推廣,新技術應用、技術培訓和技術咨詢活動。在銀杏生產重點鄉鎮還成立了銀杏技術指導小組,重點村配備了農民技術員。每年舉辦銀杏果園管理、病蟲害防治、豐產栽培等各類培訓班60余次,直接受培訓的果農近1.5萬人次。有一部分果農還獲得專業技術的證書。許多農民技術員接受培訓后,掌握了銀杏嫁接技術,每年春天到全國各地嫁接銀杏,成為一項發家致富的技術。三是抓好銀杏科技示范園建設。目前,全縣銀杏各類示范園達20余處,面積達到10000畝。在省、市科研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在銀杏生產重點鄉鎮新村鄉的銀杏豐產栽培示范園,采用銀杏的矮化、密植、早實、豐產技術,使在自然狀態下十多年才結果的銀杏村,達到三年結果,五年豐產,大大地縮短了結果周期。在重坊鎮的銀杏豐產園中間作西瓜、生姜、萵苣等高效蔬菜,一年三種三收,達到樹上銀杏果畝收入過萬元,地下畝收入過千元的高效益。
(三)積極內引外聯,銀杏資源開發步伐不斷加快。堅持“圍繞資源上項目,搞好加工促增值”的方針,立足國際市場,興建了龍頭企業。針對當前銀杏產品的市場行情,進一步制訂了優惠政策,積極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極引進外資和技術,調動各方面投資積極性。大力發展銀杏果、葉深加工項目,搞好銀杏果、葉精深加工及新產品轉化增值,積極開發新產品,改進現有加工企業的生產工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銀杏系列加工產品的質量,增強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以郯城縣新村鄉綠源公司為龍頭,鼓勵集體、個體從事銀杏葉加工拓寬銀杏果、葉的加工利用渠道,新發展銀杏葉加工、銀杏茶生產、黃酮甙提取、銀杏系列食品生產等加工企業50余家,目前全縣已有大小銀杏葉茶加工企業30余家,銀杏葉茶加工業已初具規模,銀杏葉枕頭開發也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初步形成了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有機結合、企業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闖出了一條加工轉化、綜合開發、提高銀杏資源綜合效益的新路子。
(四)廣泛開辟市場,銀杏產品貿易領域不斷廣大。堅持走以流通促生產,以市場促發展的路子。一是加強營銷隊伍建設,積極鼓勵多方參與流通。大力提倡和鼓勵國營、集體、個人和農工商各類經濟實體從事銀杏果、葉、苗的收購和運銷,最大限度地搞活流通。目前,縣、鄉、村三級從事銀杏果、葉、苗及其他銀杏加工產品經營的組織達70個,從業人員2萬余人。在銀杏生產重點鄉鎮,有近千人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從事銀杏市場信息收集和調劑,年經銷銀杏商品果200多萬公斤,銀杏干葉300多萬公斤。二是建立了銀杏果、葉苗、盆景、栽培技術等系列產品六個市場。在銀杏重點產區的新村、重坊等鄉鎮,建了白果收購、批發市場,形成了一批較有影響的銀杏葉生產銷售集散地。苗木銷售市場已初具規模,除了縣城及重點鄉鎮的苗木市場處,在部分銀杏育苗專業村,也形成了苗木銷售市場。通過舉辦新聞發布會,產品展銷會,建立營銷點等形式,進一步培植了銀杏加工系列產品市場。目前,我縣生產的銀杏酒、銀杏飲料、銀杏保健茶等系列加工產品,供不應求,深受用戶喜愛,產品暢銷國內19個省市和日本、韓國、東南亞等許多國家和地區。通過加快市場建設,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多成份、多渠道、跨行業、開放式的流通網絡。銀杏葉果的購銷和深加工是影響我縣銀杏發展的主要問題,因此,銀杏綜合開發潛力巨大,加強銀杏果葉的綜合利用,有計劃地調整和建立與產地緊密結合的銀杏加工廠,例如藥物制品、保健食品、營養補品、化妝品、銀杏茶等,開展綜合利用,提高經濟效益。
(五)開展銀杏葉GAP基地認證工作。中藥材GAP是“中藥材生產質量管理規范”的英文縮寫,是我國中藥制藥企業實施的GMP重要配套工程,通過了GAP認證,就標志著贏得了中藥生產經營領域的金牌,等于獲得了通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郯城縣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銀杏葉作為重要的中藥材資源,為了促進郯城銀杏產業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國際化和銀杏葉加工企業規?;】蛋l展;提升郯城銀杏產業檔次,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地方經濟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縣委、縣政府把銀杏葉生產基地GAP認證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多次召開縣長辦公會和專題會研究,成立了由鄭連勝縣長任組長、分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的認證工作領導小組,下發認證工作實施方案,組織有關人員到山東、江蘇等已通過GAP認證的相關制藥企業學習經驗,切實加強了對這項工作的領導,明確了責任和工作進度,開展了生產基地的規范化建設。聘請了山東中醫藥大學張永清教授授課,印發了《葉用銀杏基地規范化生產培訓手冊》,對有關領導和全體技術人員進行了技術培訓,并從科技局、林業局、藥監局等有關部門抽調人員組成認證工作小組,撥出專項經費,目前各項工作已展開。項目建設期間確保建設銀杏葉基地8萬畝,其中GAP基地2萬畝;重點培育初具規模的現代銀杏原料科技產業,開發出一批國內急需并符合國際規范的銀杏葉新藥及保健品;建設銀杏葉現代化研究、開發體系;完善生產標準規范;培育銀杏產品加工集團;逐步形成研究、開發、種植、加工、生產、銷售一條龍的銀杏產業化體系,實現原料生產現代化、規范化,制藥工藝流程化,產品質量標準化,品牌系列化、集群化,產業規?;?,提高郯城銀杏產品在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六)依托獨特的資源優勢,大搞銀杏旅游開發。一是國內罕見的古銀杏群落。在新村、重坊、港上等鄉鎮保留著具有相當規模的古銀杏園,百年以上的古銀杏樹近3萬株,古樹的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屬國內罕見。這些古樹雌雄錯落分布,或集中連片成林,或孤木獨立成景。樹體高大,樹勢雄偉,樹姿挺拔,雄株如塔聳立,雌樹冠形如蓋,風格迥異,剛柔相濟。雖歷盡滄桑,然仍枝繁葉茂,郁郁蔥蔥,果實累累,歷盡悠悠歲月而不衰,獨具蒼勁古樸之風韻。二是銀杏村居景觀。在我縣的新村、重坊、港上、勝利等鄉鎮,村民都有在房前屋后栽植銀杏的歷史習慣和優良傳統,形成了許多銀杏專業村,家家都有白果樹,村村都有銀杏園。
存在的問題:
1、品牌化意識不強。資源綜合開發力度不夠。在銀杏資源中,我縣對銀杏果、葉資源進行了一定的開發利用,但開發深度不夠;對銀杏用材、生態旅游等資源的開發還沒有破題,應進一步加大力度。
2、產業結構不合理。一是種植結構不合理。群眾盲目跟風發展,抗御市場風險能力弱。二是龍頭企業少,加工業滯后。還沒有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多為初加工、粗加工產品,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
3、標準化生產滯后。不論是種子、苗木,還是銀杏制品均無生產技術操作規程和質量標準,生產無遵循,影響出口,降低效益。二是無質量檢測機構。缺乏必要的檢測技術人員和檢測設備,不能組織實施銀杏的標準化生產,未能形成世界公認的綠色食品和馳名商標,影響了產品的出口創匯和銀杏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影響了我縣銀杏資源優勢的充分發揮。
4、規范化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組織、管理、協調、服務機構。宏觀調控不力,領導力量不強,技術指導薄弱,服務手段落后,阻礙了銀杏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政策扶持力度不夠。產權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資金投入有待進一步加大,對破壞銀杏資源行為的打擊需要進一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