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銀杏偶發性害蟲的發生與防控對策
摘要:根據郯城銀杏偶發性害蟲的發生情況,結合有關資料,列舉了自郯城銀杏大發展以來偶發性害蟲的典型事例,并分析了其發生原因,認為氣候異常、適宜的環境條件、以往害蟲防治措施的傾向性以及純林面積大是導致偶發性害蟲暴發的主導因子。據此,提出了防控策略。
關鍵詞:銀杏;偶發性;害蟲;原因;防治對策
植物保護中所謂偶發性害蟲,是指與常發性害蟲相比,通常年份種群數量極少,不易被人們發現,構不成危害的,但在某些年份遇到適宜的環境條件,種群數量激增,短期內造成嚴重危害的那些種類。其特點往往具有突發性和暴發性。特別是在銀杏生產中,有著白果不招蟲的傳統觀念,忽視銀杏害蟲的發生,更易發生偶發性害蟲,隔不幾年就會突發一種成災的新害蟲。如今年發現的衛矛矢尖蚧,就是新增的其中一例。如不采取有力措施防控,還會發生新的偶發性害蟲。這些偶發性害蟲的發生,都對銀杏生產構成了較大威脅。偶發性害蟲在郯城銀杏上,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局部極小范圍內暴發成災。就算是同一片上百畝的林地內,也只有幾畝地的銀杏突然發生成災的害蟲?,F將郯城銀杏偶發性害蟲的發生危害狀況作一介紹,并分析其發生原因,提出防控對策,以供同仁參考。
1 發生事例
1.1銀杏茶黃薊馬
最初于1995年發生,當時正是銀杏苗木價格上漲期,隨著銀杏面積的不斷擴大,銀杏薊馬也突發成災。2004年又一次大發生,在發生地調查,郯城縣高峰頭鎮曹村銀杏園內,平均每葉片達12頭,平均蟲株率為86%,遠看葉子發黃,甚至枯萎。近幾年又未見大發生。
1.2袋蛾類
首次發生危害在2003年,暴發成災于2004年,且有茶袋蛾、白袋蛾和褐袋蛾混合同時發生。以前在別的植物上也未發現這三蟲同時暴發過,就這么不見征兆地在銀杏樹上突發成災,以至老百姓說是從外國傳來的。當時在發生最重的郯西路路段上的銀杏樹葉子已被吃得殘缺不全,沿樹干向下爬行尋找食物的幼蟲群群蠕動;地上的害蟲也是各奔東西;空中吐絲下垂的小袋袋更是像眾多飛行員跳傘表演一樣,層層疊疊,紛紛墜落。有的爬到附近的墻上;有的進攻到商店的屋里,可想而知,當時蟲口密度是如何之大。時隔七年的2012年又一次大發生,只是發生程度比上次小,最重的地點在人民路西段,其中最嚴重的一株10cm左右的銀杏樹被吃得枯萎。為此,我們在此做了專題的防治試驗。在郯東路北段一株16cm的銀杏樹已被吃得二次發芽。
1.3桃蛀螟
1995年7月首次在郯城林業局院內發現。當時在路兩邊銀杏樹下遍地落了花生米一樣大小的白果,經查證才知道是桃蛀螟危害所致,幼蟲已蛀入果內,將果內吃空或啃食外種皮,造成落果。
1.4桑白盾蚧
2004年8月11日發現。發生于新村鄉新五村的銀杏苗圃地內,幾百畝的苗木地,也單單只有5畝地的銀杏發生,苗干及小枝全為灰白色,遠看像是刷了一層石灰,致使葉片變黃,樹勢衰弱。據說,此地原來是一桃園。
1.5銀杏超小卷葉蛾
自2000年發生以來,隔幾年就發生一次,如最近的2009年、2011年、2012年都發生比較嚴重。201 1年高峰頭鎮的林農還拿著被害枝來局咨詢,經查正是銀杏超小卷葉蛾幼蟲,已蛀人皮干內準備休眠,造成枝條枯萎,產量降低,影響生長。
1.6衛矛矢尖蚧
2013年剛剛發現,就在5月份,我一朋友的銀杏樹不發葉,讓去看看,我們就去了高峰頭鎮的銀杏林地,發現整片林子已是展葉,就要綠樹成蔭了,可偏偏我這位朋友2畝地的銀杏樹發不出葉,發出的葉也是稀稀拉拉,又小又卷曲,與整個林子相比,很不協調。仔細一看在小枝上布滿了灰色點狀突起,有的小枝已被吸干枯死。奇怪的是周圍別的樹都發葉很好,就這2畝地的幾十棵的銀杏樹發生,且往年也未發現在銀杏樹上發生過,這種蟲災,太偶然了。
2 原因分析
2.1氣候異常
如溫度比往年同期偏高,超出變化范圍,形成“暖秋”,樹木延遲了落葉時間,水分大量蒸發,致使樹木含水量驟減;溫度偏低,又對樹木造成傷害;再有個“暖冬”、干旱、少雨雪,使害蟲越冬死亡率大大降低,為各種害蟲的生長發育提供了適宜的條件,種群密度增加,而易暴發成災。
2.2適宜的環境條件
某些在正常氣候條件下受到抑制的種類,異常氣候反而成為其適宜的生存環境條件,為其提供了種群大量繁殖的機遇。如暖冬和高濕,不僅使越冬種群存活率增高,而且高溫又促進繁殖;再就是銀杏林密度過大,通風不良,溫度高,因此而形成大暴發。
2.3防治措施的傾向性
人們認為白果樹不招蟲,也就輕視了防治。且以往的防治中,只重視地下害蟲的防治,往往傾向于常發性主要害蟲的種類,有很強的針對性,而忽視了次要害蟲或潛在性害蟲的防治。而防治方法又是單一的隨澆水而灌入“3911”,重化學防治,輕生物防治和綜合治理,對次要害蟲起不到預防作用。即便是某些農藥有兼治作用,但由于發生時期和發生部位的不同,而不能起到應有的效果。長此以往,本來種群數量低的次要害蟲或潛在性害蟲逐漸發展起來,種群密度不斷增加,遇到適宜的生育環境后,便形成暴發。
2.4苗木調運傳播
新村鄉已成為苗木集散地,形成了一定規模的苗木市場,到全國各地采挖銀杏樹的四季不斷,調運苗木的車輛從四面八方而來,也可能成為傳播害蟲的途徑。
2.5純林面積大
混交林對害蟲的預防作用不言而喻,但純林對害蟲發生的促進作用卻未能深刻理解,尤其是某些外行領導,為建造所謂的“形象工程”,“××樣板林”‘××示范園…‘××基地”等,違反科學規律,強行營造大片大片的純林。為此后害蟲的暴發埋下了隱患。這恐怕是郯城銀杏偶發性害蟲發生的主要原因。
3 主要應對策略
3.1 真正落實植保方針的控災措施,并始終貫穿于銀杏生產的各個環節,落實在工程規劃、設計和實施的全過程。盡可能不造或改造純林,利用營林措施,把蟲害控制在有蟲不成災的范圍內。
3.2在生態公益林的經營中,以災害控制為目標。實現現有林分逐步轉向自然林狀態,在經營中取消單純的經濟觀念,盡量減少人為活動干擾,以提高自然平衡能力。
3.3加強銀杏林內昆蟲種類的調查研究。明確當地銀杏林內常發性、偶發性和潛在性以及中性昆蟲種類,摸清家底,建立詳細的名錄檔案。一旦偶發性害蟲發生后,便會明確是否當地種或外來種,有的放矢地采取防治措施。
3.4加強生物防治措施,保護林內生物多樣性。使林內害蟲的防治實現以“自然調控為主,人為促進為輔”的可持續治理。必須改變傳統的防治觀念,禁止使用劇毒化學農藥,大力提倡推廣新生物農藥,以蟲治蟲,以微生物治蟲等各種生物防治措施。
3.5加強植物檢疫,在苗木市場設立檢疫機構,負責進出車輛、苗木及人員的檢疫檢查,嚴禁危險性病蟲的傳播,做好產地檢疫工作,每年進行2次產地檢疫普查,發現危險性病蟲及時封鎖并就地消滅,確保銀杏產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