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古銀杏現狀與開發利用
銀杏,又名白果、公孫樹,是現存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被公認為“活化石”。古植物學家Seward曾指出:“銀杏是歷史的精華、永恒的標志、是人類難以想象的自然遺產,是大自然奧秘的里程碑”。古銀杏樹冠高大,氣勢雄偉,枝干虬曲,夏天一片蔥綠,秋末冬初金黃可掬,給人以峻峭雄奇,華貴典雅之感,從古到今人們都把它作為行道、庭院及園林綠化的重要樹種,在我國名勝景區、古剎寺庵均栽培著高大挺拔的古銀杏。銀杏源于我國,主要分布在江蘇、山東、廣西、浙江、湖北、貴州等省區,全國有百年古銀杏近30萬株,在古銀杏開發利用方面,江蘇泰興市于1995年在該市建立省級古銀杏群落森林公園,公園占地面積數百公頃,綿延上萬的銀杏嫁接老樹組成的獨有的自然風貌;湖北省隨州市有百年以上的古銀杏1700株,2002年經省政府批準,在該市的重點產區洛陽鎮建立了省級銀杏自然保護區,為了壯大銀杏產業,促進銀杏產區農民群眾經濟增收,2008年在自然保護區內建立了“中國千年古銀杏谷”,每年接待國內外游客4萬人次;湖北省安陸市利用本地古銀杏群落,延伸銀杏產業鏈,把銀杏的文章做大做強,使銀杏產區群眾在銀杏中獲得效益,在安陸市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古銀杏森林公園”。廣西桂林有百年生以上的古銀杏7.37萬株,且分布集中,居全國之首。廣西桂林古銀杏主要分布在靈川、興安、全州3個縣,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銀杏種核在國際市場暢銷,銀杏樹給產區農民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當地群眾視銀杏樹為“搖錢樹”、“致富樹”、“寶樹”,近年來因銀杏種核價格下跌,群眾忽視了對銀杏樹的管護,一些地區出現大面積的銀杏林丟荒、上百年的古銀杏樹被非法采挖賣往外地,部分古銀杏林病蟲害嚴重,等等。在桂林銀杏產區開展古銀杏分布調查、保護與開發利用研究,對維護生態平衡、發展地方經濟有著重要意義。
1 桂林古銀杏狀況
1.1栽培現狀
桂林古銀杏的栽培歷史至少有300年以上,據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黃忠璋著的全州縣志就有種植銀杏樹的記載。桂林古銀杏集中分布于北緯24°45′~26°15′、東經109°45′~lll°00′之間,該區域有古銀杏73798株,見表1。
表1桂林古銀杏分布統計表
靈川縣 |
興安縣 |
全州縣 |
陽朔縣 |
|
||||
鄉鎮 |
株數 |
鄉鎮 |
株數 |
鄉鎮 |
株數 |
鄉鎮 |
株數 |
合計
|
海洋鄉 |
17115 |
高尚鎮 |
19549 |
安和鄉 |
1151 |
金寶鄉 |
28 |
|
潮田鄉 |
3515 |
漠川鄉 |
13635 |
蕉江鄉 |
970 |
陽朔鎮 |
3 |
|
大境鄉 |
3428 |
白石鄉 |
7383 |
大西江鄉 |
32 |
|
|
|
大圩鎮 |
1008 |
崔家鄉 |
3318 |
|||||
靈田鄉 |
1398 |
興安鎮 |
1250 |
|||||
三街鎮 |
15 |
|||||||
小計 |
26479 |
|
45135 |
|
2153 |
|
31 |
73798 |
注:表內數據來自1988年廣西桂林地區外貿局調查資料。
這些古銀杏是100年前當地群眾采用銀杏根蘗苗培育而成,95%以上為雌株,且植株生長旺盛,主干明顯、通直,主干與分枝的角度在45~60度之間,樹冠為塔形,圓柱形,極少數為圓頭形,樹高在15~20m,胸徑50~100cm、極少數胸徑在150~250cm。
1.2林相的組成與特征
桂林古銀杏的林相組成均為純林,林內無其他樹種,有的地方當地好群眾為了充分利用林內空間和長短收益結合,在銀杏林內和林緣混種一些其他樹種,如馬尾松、油桐、水杉、圓柏、油茶、李、板栗、毛竹等。在銀杏林內的灌木層種類不多,因林分多在村前屋后,人們頻繁活動而導致灌木雜草極少,再者銀杏郁閉度大形成了灌木雜草生長的不良環境。在林內一般有:八角楓、胡頹子、鹽膚木、算盤子、野花椒、車前草、酢漿草、青蒿、白茅、半夏、燈盞草等。由于銀杏林的植物群落構成比較簡單,故此,古銀杏林類型的劃分按植物群落則較困難。根據調查,按林地所處的立地條件而將其劃分為三種類型。
1.2.1 村前屋后銀杏林
村前屋后銀杏林常為純林,林分面積為0.5~1.2h㎡。600%的林分為這一類型,海拔在200~800m,坡度3~7°,土層中厚、紅壤。本類型由于地處村邊,林分內放養牲畜、堆漚肥料等,人為活動使林內無其他植物生存,而使土壤肥分增加,表層為黑色土質,pH值6.8~7.3,含有機質1.0%~2.5%,速效氮10~12mg/L,速效磷2~7mg/L,速效鉀10~60mg/L,土內石礫較多,質地疏松。地處村邊,地形開闊,光照較強,通風及排水條件良好,形成了銀杏適宜生長的小環境,所以樹形高大,一般樹高達16m以上,胸徑50cm以上,樹冠濃密,疏密度為0.6~0.8以上,樹齡在100年以上,有的達300~500年。株行距為6m x6m、7m x7m。在林內間種一些極少量的油桐、李、香椿、圓柏等,這些都處于銀杏林層之下。灌木與草本亦少,總蓋度為0.1~0.2,且分布不均,層次分明,加上人為因素造成高矮不一,植被種類有:車前草、酢漿草、畫眉草、龍茅草等。
1.2.2 丘陵臺地銀杏林
丘陵臺地銀杏林主要分布于坡地或臺地上,林分面積0.3~0. 5h㎡,土壤為紅壤、紅黃壤,土層中厚,pH值5.5~6.5,肥分較差,含有機質0.5%,速效氮5mg/L,速效磷2mg/L,速效鉀60mg/L,表層疏松,輕黏土,銀杏根系密集分布于此層,30cm以下為中黏土,鐵錳結核很多,根系極少分布。母巖多為片狀頁巖。由于受地形、地勢的影響,林分光照較強,排水良好,植株生長一般,樹齡多為100~150年生,林分平均高10~15m,平均胸徑40~70cm,林分密度較稀,多呈散生狀,疏密度0.3~0.5,在林緣或林中空地混種一些極少的油茶、毛竹、杉樹等,這些植株處于銀杏林冠之下,本類型距村邊近,人們在林下間種農作物和蔬菜,雜草極少,植株生長正常。而有的林分距村邊較遠或人力管理缺乏,而造成長期丟荒,銀杏生長極差,灌木雜草很多,植被種類有:八角楓、白茅、六月雪、算盤子等。
1.2.3 石山銀杏林
石山銀杏林分布于產區的石山腳下,林分面積0.3~1.Oh㎡.土壤層次明顯,表層灰黑色,質地疏松為中壤土,pH值7.O~7.8,土層有厚或淺,厚者達1.5m以上,內夾有小巫見大巫石塊,銀杏根系多分布于0~50cm之間,再下層為酸性紅壤,母巖為砂質頁巖。淺者僅60cm,即達石灰石母巖,銀杏根系裸露地表。由于地處山腳,光照一般,排水良好,且土壤濕潤,肥力較高,含有機質2.0%以上,速效氮1.5mg/L,速效磷12mg/L,速效鉀40mg/L,林分樹齡多為100~200年生,林內平均樹高10~15m,平均胸徑40~60cm,林分疏密度0.4~0.7。尤其是一些既是石山銀杏林,又是地處村前屋后,因人力和地理優勢,植株生長十分旺盛。在這些林分內因間種農作物和蔬菜,灌木雜草很少,僅有車前草、畫眉草、燈盞草等,蓋度為0.1~0.3。
以上三種類型林分,在各分布區所占比例、數量見表2。
表2各分布區古銀杏林分類型及數量統計表
地點
|
小計
|
村前屋后銀杏林 |
丘陵臺地銀杏林 |
|
石山銀杏林 |
||
比例(%) |
株數(株) |
比例(%) |
株數(株) |
比例(%) |
株數(株) |
||
靈川縣 |
26479 |
60.0 |
15887 |
25.0 |
6620 |
15.0 |
3972 |
興安縣 |
45135 |
55.0 |
24824 |
35.0 |
15797 |
10.0 |
4514 |
全州縣 |
2153 |
65.0 |
1400 |
25.0 |
538 |
10.0 |
215 |
陽朔縣 |
31 |
100.0 |
31 |
|
|
|
|
合計 |
73798 |
42142 |
|
|
22955 |
|
8071 |
注:統計比例時,陽朔縣因株數僅為31株,其比例不計入。
從表2看出,桂林銀杏分布區有古銀杏73798株,其中村前屋后銀杏林為42142株、占57.1%,丘陵臺地銀杏林為22955株、占31.1%,石山銀杏林為8701株、占11.8%。由此看出桂林的古銀杏大部分栽植于村前屋后,說明早在100多年前人們對銀杏的庭院綠化、美化環境、凈化空氣就有較大的認識。
1.3不同海拔分布狀況
桂林古銀杏主要分布于村前屋后,在該類地帶由于人畜活動頻繁,土壤肥力較高,向陽背風、排水良好、溫暖而濕潤,形成了銀杏的適生環境,因而古銀杏生長旺盛,病蟲害較少,植株開花結實正常。在一些高海拔地帶分布的古銀杏由于積溫過低,結凍期長,影響了銀杏的正常生長。經過對靈川縣內的海拔153~323m(靈田、大圩、潮田、海洋4個鄉鎮)和海拔440~582m(思安頭、小平樂2個村)及海拔893m(泰安村),對興安縣的海拔238~260m(高尚、崔家鄉)和海拔317~424m(白石、漠川、榜上、樁子、長州2鄉3村)及海拔536~600m(張家崎、才金2個村)、海拔831m協興村,對全州縣的海拔179~229m(龍水、大西江、石塘3個鄉鎮)和海拔254~ 515m(安和、蕉江、界頂2鄉1村),對陽朔縣的海拔185~191m(金寶大橋獨山村)的古銀杏分布進行調查,其調查結果見表3。
表3桂林古銀杏不同海拔分布情況統計表
地點
|
小計(株)
|
150~300m |
301~500m |
501~800m |
801m以上 |
||||
比例(%) |
株數(株) |
比例(%) |
株數(株) |
比例(%) |
株數(株) |
比例(%) |
株數(株) |
||
靈川縣 |
26479 |
32.0 |
8473 |
45.0 |
1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