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銀杏的詩詞歌賦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常以銀杏為題材,吟景抒懷,托物言志,感悟人生,留下了許多佳作。
西晉文學家左思的作品風格高亢雄渾,立意鮮明,以《吳都賦》、《魏都賦》、《蜀都賦》和《詠史》等八首最為著名,其《吳都賦》對平仲(銀杏)有記述。
唐代沈儉期,19歲中進士,官至考員外郎、太子少詹士,后被罷官流放,途中作《夜宿七盤嶺》五言律詩,以銀杏的高潔,寄托自己的清白。
夜宿七盤嶺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
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
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宋代詩人張無盡作詩一首,詩中提及三國時銀杏(白果)就充當政治家的禮品,奉獻“漢宮”,且受到皇親國戚的重視和贊揚的史實。
詠銀杏
鴨腳半熟色猶青,
紗囊馳寄江陵城。
城中朱門翰林宅,
清風明月吹簾笙。
玉纖雪腕白相照,
爛銀殼破玻璃明。
北宋文學家劉原父的詩中也印證了這段歷史:
魏帝昧遠圖,于吾求鴨腳。
乃為吳人料,重玩志已愜。
江南有佳木,修聳入天插。
葉如欄邊跡,子剝杏中甲。
持之奉漢宮,百果不相壓。
非干復非酸,淡苦眾所押。
千里競齊貢,何異貴爭婕。
百歲蟠根地,雙陰凈梵居。
凌云枝已密,似蹼葉非疏。
高林似吳鴨,滿樹蹼鋪鋪。
結子繁黃李,炮仁瑩翠珠。
神農本草闕,夏禹貢書無。
遂壓葡萄貴,秋來遍上都。
宋代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以詩文形式記述了銀杏自江南引入汴京(開封)的史實:
鴨腳
鴨腳生江南,名實末相浮。
絳囊初入貢,銀杏貴中州。
致遠有余力,好奇自賢侯。
因令江上根,結實夷門秋。
始摘才三四,金奩獻凝旒。
公卿不及識,天子百金酬。
歲久子見多,累累枝上稠。
主人名好客,贈我比珠投。
博望昔所徒,葡萄安石榴。
想其初來時,厥價與此侔。
今已遍中國,籬枝及墻頭。
物性久難在,人情逐時流。
誰當記其始,后世知來由。
是亦史官法,豈徒續君謳。
答梅宛陵圣俞見贈
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
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
予問得之誰,詩老遠且貧。
霜野摘林實,京師寄時新。
封包雖甚微,采掇皆躬親。
物貴人以貴,人賢棄而淪。
開緘重嗟惜,詩以極殷勤。
宋代詩人梅堯臣是安徽宛陵(今宣城)人,因故鄉盛產銀杏,對銀杏的生態習性了解甚多。他以五言詩的形式記述了中原人民認識和栽植銀杏的經過:
北人見鴨腳,南人見胡桃。
識內不識外,疑若橡栗韜。
鴨腳類綠李,其名因葉高。
吾鄉宣城郡,多以此為勞。
種樹三十年,結子防山猱。
剝核手無膚,特置宮省曹。
今喜生都下,薦酒壓葡萄。
初聞帝苑夸,又復主第褒。
累累誰采掇,玉碗上金鰲。
金鰲文章字,分贈我已叨。
豈無異鄉感,感此微物遭。
一世走塵上,鬢顛得霜毛。
北宋詩人、文學家蘇東坡曾在河南光山縣凈居寺筑臺讀書,寺旁有唐代道岸、定易二僧合栽的一株銀杏樹。金秋季節,樹葉經微風吹拂,如同萬千天使輕輕搖曳著小扇起舞,秋陽灑落到金燦燦的種實上,猶如文章的圈圈點點,蘇東坡吟詩贊日:
四壁峰山,滿目清秀如畫;
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
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夫君不幸早逝,她作《瑞鷓鴣·雙銀杏》詞,比喻兩人忠貞的愛情,是歷代文人描寫銀杏與愛情的杰作。
瑞鷓鴣·雙銀杏
風韻雍容未甚都,尊前柑橘可為奴。
誰令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誰教并蒂連枝摘,醉后明皇依太真。
居士擘開真有意,要吟風味兩家新。
清代順治年間,山東莒守陳全國為浮來山定林寺古銀杏作詩兩首:
之一
大樹龍蟠會魯侯,煙云如蓋籠浮丘。
形同瓣瓣蓮花座,質比層層螺髻頭。
史載皇王已廿代,人經仙釋幾多流。
看來古今皆成幻,獨子長生伴客游。
之二
驀看銀杏樹參天,閱盡滄桑不計年。
漢柏秦松皆后輩,根蟠古佛未生前。
道教始祖張道陵是位博通五經的知識分子,他曾題詩贊美道教圣地四川都江堰青城山天師洞古銀杏樹:
狀如虬怒遠飛揚,
勢如蠖曲時起伏。
姿如鳳舞云千霄,
氣如龍蟠樓巖谷。
盤根錯節幾經秋,
欲考年輪空躑躅。
黃帝問時已萌芽,
明皇西幸滿著花。
民國時,當地文人老鸛作詩《銀杏歌--也贊天師洞古銀杏》應和:
天師洞前多老林,中有銀杏氣蕭森;
大逾十圍高百尺,孤根下蟠九淵深。
拔地參天形古性,神物不知始何代;
道士但云已千年,蒼蒼獨余古時黛。
奇倚直似六朝松,枝云常有白云封;
凡鳥惡禽不敢巢,夜深往往鳴天風。
獨恨游人少題詠,肉眼不識孤高性;
李子一歌差足傅,墨痕淋漓輝石徑。
從來寄物翻逃名,獨立空山神不驚;
無用之用用始大,庸林亦任俗人評。
年年洞口飽霜雪,生有奇骨那能折;
地老天荒不改柯,鬼神呵護皆臆說。
世人但知泰岱松,此物靈異將勿同;
歌罷繞樹三太息,如此婆娑老樹無人識。
近現代一些作家、詩人也先后從不同角度描寫、歌頌銀杏。1961年5月,郭沫若游泰山,見兩株參天大銀杏樹,即興作詩日:
亭亭最是公孫樹,
挺立乾坤億萬年。
云去云來隨落拓,
當頭幾見日中天。
著名文學家茅盾是浙江桐鄉烏鎮人,在其家鄉有一株千年以上的古銀杏樹,是當地歷史悠久的見證物。晚年,他在《可愛的故鄉》一書中寫道:
唐代銀杏宛在,昭明書室依稀。
往昔風流嗟式微,歷史經驗記取。
著名歷史學家周谷城,1983年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他到上海視察時,在嘉定見到千年以上的“銀杏王”,欣然作詩一首:
六朝古物越千年,古寺禪林盡蕩然。
銀杏一株今尚在,從知潤物有淵然。
同年,他視察上海市古樹名木,見普
陀區真如寺古銀杏時,又即興賦詩曰:
葉茂根深五百年,而今屹立在人間。
只緣自力更生好,歲歲繁榮自在天。
安徽省科普作家彭懷遠在考察了天目山的銀杏后,即興作《采桑子·詠天目山古銀杏》一首:
根扎懸崖深萬丈,
歲歲龍蟠,
今又龍蟠,
狀似蛟龍曲怒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