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電話 15194056878

          山東潤發銀杏基地

          專業銀杏供應商 質量保證,品種齊全
          產品中心
          • 產品中心
          • 新聞動態

          銀杏樹行情

          咨詢熱線 15194056878
          山東潤發銀杏苗木基地
          禚經理:15194056878【微信同號】
          業務QQ:80094666
          網址:www.atlantasplash.com
          郵箱:80094666@qq.com
          總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銀杏樹行情 >> 銀杏百科

          銀杏百科

          綠色的豐碑——2004年的銀杏樹

          來源: 訪問量:3387 時間:2017-08-07 00:16:35

          綠色的豐碑

          --------記山東省勞動模范、郯城縣勝利鄉趙樓村支部書記張全德

          在山東省的最南部郯、蒼兩縣交界地帶,有一個遠近聞名的“全國銀杏第一村”,雖然村子不大 (565口人,650畝耕地),卻以連續7年人均收入過萬元的驕人成績,一舉奪得全市“首富村”的稱號。通過發展銀杏生產,目前全村家家戶戶都住上了別墅式“小康樓”,村里60%的農戶銀行儲蓄額超過了50萬元,提起趙樓村的銀杏發展,村民們由衷地說:“全虧了老支部書記張全德?!?/span>

          張全德,男,1975年任趙樓村支部書記。就是他------一個憨厚樸實的農村漢子,二十年如一日全身心地鋪在銀杏事業上,帶領村支兩委一班人用實際行動繪出了一道道亮麗的風景,樹起一座座綠色的豐碑。談到帶領群眾發展銀杏致富奔小康的事,今年66歲的他不禁感慨萬千:“沒有黨的富民好政策哪有趙樓村富庶安定的今天”。

          發展需要機遇,趙樓村的振興源自于市場經濟在農村的興起。80年代初,他就開始帶領群眾栽植投資少、易成活、見效快的梧桐樹苗、楊樹苗、板栗苗。但由于市場易飽和,綜合效益低,無法形成規模優勢。1983年聽說種山楂能賺錢,許多群眾隨大溜,搶著栽種,可由于不懂市場,不但賠上本錢,還占護土地,落得二、三年顆粒無收。

          村民群眾要致富,全靠干部來引路。面對發展山楂遭遇的挫折,張全德深深地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責任。如何才能帶領群眾盡快致富呢?苦苦思索之后,他和村支兩委一班人認真地分析了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緊接著便一頭扎向了市場。1985年,日本客商來郯城收購銀杏葉,每公斤0.5元,這在當時玉米每斤才0.18元的情況下,實在是不低的價格。張全德眼前一亮,瞄準了發展的目標。

          由于有了種山楂的教訓,開始時,許多群眾擔心銀杏育苗周期長,成本高,不懂技術會砸鍋,種植積極性不高。為摸清銀杏的市場行情,張全德背著煎餅卷跑北京,上濟南,奔上海,下泰興,四處搜尋銀杏產業信息。通過幾個月的奔走,終于從省農業廳了解到:銀杏是一種極具市場開發價值的樹種。其葉可提取比黃金還珍貴的藥用黃酮甙,果可食,苗適用于城市綠化……,在國內外有著巨大的市場。

          心里頭有了底,張全德立即行動了起來,針對群眾思想上的顧慮,他決定領著村干部帶頭,用事實說服大家,用效益促動發展。以村里的20畝機動地為試點,發動黨員干部帶頭,人均承包1畝地種植銀杏,實行村委統一供種,派專人外出學習,統一技術管理。抓住了機遇,也抓住了效益,當年秋天銀杏葉價格漲到了每公斤1.6元,18家銀杏種植戶當年就成了萬元戶。顯著的經濟效益面前,群眾信服了。張全德抓住時機,發動群眾在全村掀起了發展銀杏的熱潮。

          為推進銀杏規?;?、產業化發展進程。1992年,張全德帶領全村對土地進行了調整,把土地劃分為4畝一塊,按戶分配、承包,并穩定50年不變。同時,強化服務功能,實施路溝渠配套。80畝地一眼井,使全村650畝地旱能澆、澇能排。并把全村18名文化程度高的青年送出培訓,使他們成為栽植銀杏的行家里手,及時為群眾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困難,并通過他們向村民普及推廣銀杏嫩枝扦插、雙膜繁育、剪枝嫁接等技術。到1992年春天,全村650畝耕地全部育上了銀杏苗,到95年銀杏覆蓋率達到100%,全面走上了專業化、規?;牡缆?。

          近兩年,隨著銀杏葉市場價格的回落,銀杏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程度有沖擊。結合市場供求的變化,張全德及時引導帶領群眾由培植銀杏采葉圃向培育銀杏綠化大苗方向轉變?,F全村銀杏大苗覆蓋率已達到85%以上,每年可為外地城市提供銀杏綠化大苗3萬株以上。僅2002年至今,村里就為北京輸送了近3000萬元的銀杏大苗,不但支援北京奧運事業,也為村民們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收入。

          經濟發展了,張全德致富不忘治村。為了徹底改變村容村貌,1995年他就帶領全村第一個在全縣實施改水改廁工程,家家用上自來水、太陽能,戶戶開通了有線電視、接通了程控電話。村莊道路也全部硬化,安裝了路燈,修通了下水道,村容村貌煥然一新。1999年,按照50年不落后的標準,張全德專門請來省、市建筑工程設計院的人員前來設計,在全村統一規劃建起了小康樓,徹底結束了趙樓村無樓的歷史??吹睫r村拔地而起的樓群,原省人大副主任苗楓林到趙樓村視察時欣然提筆:“銀杏如銀,銀鋪農家小康路;趙樓無樓,今朝樓起新農村?!?/span>

          張全德-------一個在基層崗位上辛勤耕耘的農家漢子,滿載著對父老鄉親脫貧致富的責任與重托,傾注了對發展銀杏事業的無限熱情,用實際行動默默地詮釋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忠誠。(楊永濤)

           

          資料:勝利鄉趙樓村共有銀杏850畝(含耕地及其它“四旁”占地),其中采葉圃120畝,采穗園80畝,密植園280畝,定植園370畝(定植胸徑10公分以上銀杏大苗150000株)。園內擁有大、小馬嶺及自行培育的郯銀5號、9號、13號等10多品種。發展銀杏20年間使趙樓村的經濟由全鄉的老大難村一躍成為全市“首富村”。自1997年至今,該村連續7年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F全村儲蓄額過100萬的銀杏大戶就有30多家,80%以上的農戶都住進了別墅式小康樓。趙樓村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68名,70%的人員至今還在從事著銀杏事業?,F在直接在他們手中管理著的銀杏還有300多畝(光10公分以上銀杏大苗不下50000株),現老年人掌握之外的銀杏,相當一部分也是他們轉送給年輕一代人的,可以說有“公孫樹”之稱的銀杏,是趙樓村60歲以上老人給子孫后代的積下最好家業。

          劉寶玉,64歲,是趙樓村100萬元銀杏大戶之一,也是全村最早發展銀杏的一位“銀杏迷”,如今他還有13畝銀杏大苗。今春他僅銷7公分以上銀杏大苗120株,就收入27000余元。候祥宇老漢今年68歲,家中現有銀杏大苗11畝,7公分以上大苗近萬株,其中已掛果的銀杏樹就有800多株,今春售苗240株得款36000元,他說超過12公分的大苗沒舍得賣,要不今春一季賣個1020萬的真是不成問題。

          相關產品
          手機網站MOBILE
          山東潤發銀杏苗木基地(www.atlantasplash.com) 版權所有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