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在中國的栽培歷史
孑遺之后的銀杏,又名現代銀杏。所謂現代銀杏是相對孑遺之前已經絕滅了的“化石銀杏”而言。孑遺之后的現代銀杏雖然在銀杏家族的歷史長河中占有較短的一段時間,但是這極短的一段時間,也已有150-200萬年的漫長歷程。
銀杏在中國開始栽培的時間,如以《上林賦》或《吳都賦》中的記載,作為栽培起點,也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這從中國當前依然存活的古老銀杏大樹來看,就是十分清楚的口雖無可靠的歷史記錄,但這些銀杏的龐大身軀和飽經風雨的蒼老形態,可以斷定,其栽培時間遠遠超出于漢代之前,這是毫無問題的。
就當前銀杏古樹在中國的分布狀況看,以山東的銀杏古老大樹數量最多。根據調查,目前山東胸徑
無獨有偶,根據史繼孔的調查( 1984),貴州省福泉縣李家灣村有一一銀杏(雄株),高達
圖:貴州省福泉縣李家灣的古老銀杏樹(雄株)
在四川,瀘定縣冷磧鄉的銀杏,樹高
在中國銀杏種子產區較大面積的銀杏栽培,根據多方面的調查訪問,除安徽宣城,湖北江陵,在宋代已有種子生產的記載之外,當前的江蘇泰興、邳縣,山東的郯城,廣西的桂林地區均始自明代。據泰興縣志記載,在南唐時期泰興才開始形成長江的沖積平原,距今約1000 年左右,而大面積的銀杏栽培,距今僅有600年左右的歷史。江蘇的邳縣、山東的郯城,兩縣銀杏產區相連,栽培歷史相同,目前江蘇邳縣的銀杏產區原屬山東,自1952年才劃歸邳縣。根據調查,其大面積的栽培也均始自明代中期。廣西桂林地區的銀杏栽培,據李壽興( 1983)、 彭川( 1987)的調查,也始自明代。其它如貴州省盤縣特區之銀杏,據史繼孔(1987)的調查,大面積栽培始自明代洪武年間。只有浙江省長興縣的銀杏情況特殊,據吳大應( 1987) 的調查,系宋朝南遷杭州之后,逐步擴大栽培而成。其它如江蘇吳縣的銀杏,其大面積栽培時間較晚,約自清代開始。據章鶴壽( 1987)的調查,江蘇吳縣銀杏的大面積栽培時間約為清代同治至光緒年間(1862-1908),距今不過百年上下。
但是,在上述銀杏種子產區中,除廣西桂林地區外,均雜有銀杏的古老大樹生長其間,如江蘇泰興城西金沙村的銀杏,山東郯城官竹寺的銀杏(老神樹),均在千年以上。也許正是這些銀杏所表現出的種種優良特性,才啟示和激發了群眾大面積推廣栽培的熱情。邳縣的清代秀才張敬蕆( 1874-1929),在其“仲秋既望觀園”一詩中,盛贊銀杏的優點為“蹼葉和風舞,累籽壓枝彎,蟲豸怯神奇,蝮蜾豈敢霑,滄海時多易,古木麻彭年?!?銀杏的這些優點一旦為群眾所認識,群眾便把銀杏視為農村一項很好的副業生產,雖銷路和價格上曾遭受許多波折,但群眾信心十足,堅持積極經營,久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