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的栽培歷史
銀杏栽培始自中國的何朝何代,由于年深日久,缺乏記載,至今無人說清。北宋初年的梅堯臣對此曾作過一番考證,但考證的結果一無所獲,結論是“《神農本草》缺,《禹貢夏書>無,遂壓葡萄貴,秋來滿上都”。
根據可以查找的歷代文獻記載和多方面的調查資料證明,銀杏在中國的初期栽培,首先用于園林觀賞,其次為用材經營,作為果樹生產則時間較晚。因為銀杏這一樹種的野生性狀明顯,生長速度緩慢,帶外種皮的種子惡臭異常,即便除去外種皮之后的種核(白果),生食味道也不甚佳。加以銀杏種仁具有微毒,所以長時間以來銀杏種子多以藥用為主而很少作為果品相對待。盡管自宋代之后,諸多文獻將銀杏列入果部,達官貴人視銀杏為珍貴果品,但時至今日,在中國的不少地方群眾對銀杏的應用十分陌生,許多果樹教科書中也稀見涉及銀杏的內容,即便有些書籍將銀杏納入果樹的范疇,而陳述也十分簡單。另外,從當前已經發掘出的古人類遺址和眾多古墓的殉葬品中均未見銀杏種子的遺跡這一點來看,也說明在古代人類生活中,對銀杏種子極少作為食品或果品應用。中國不少地方的園林建筑和古寺宏廟雖多有銀杏的參天大樹,但這些銀杏大樹,可以肯定地說,其栽培目的在于觀賞而不是要求它提供果品。
根據幾年來我們對各地銀杏產區的調查,在新中國成立之前,銀杏的應用不廣,銀杏種子的生產極不景氣,銷路十分困難。據山東省郯城縣港上鎮群眾回憶,在1945年前后,一布袋白果(約25kg)僅能換回白布5市尺(約1.66m),因而銀杏的栽培管理一度處于放任自流狀態,對于銀杏的研究更無人問津。
近年來,隨著國家的對外開放和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銀杏的用途一天比一天廣闊,不僅銀杏的種子日益受到重視,而且銀杏的葉片也成為醫藥方面的至寶,木材則更不待說。因此,作為銀杏之源的中國,認真研究銀杏的栽培發展歷史更具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