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古樹保護措施有哪些
目前,許多銀杏古樹,尤其是在偏遠地區或風景名勝區樹體生長衰弱、樹皮腐爛、枯梢、根腐、傾倒、露根等現象十分嚴重,古樹資源不斷減少。主要原因是:地下水位高、市政建設中的斷根、堆土、不良的地面鋪裝、迷信活動、環境污染、人工采粉、自然災害、病蟲害等??傊?,造成古銀杏生長衰弱無非是自然災害和人為因素2個方面,由于自然原因的,盡量做好防范措施;對于人為因素的,應加強管理。
1.肥水管理
(1)施肥 應根據古樹名木樹齡、生長勢和土壤等條件而定。對生長瀕危的古樹名木施肥應慎重。一般應在冬季施腐熟有機肥;在花果期后追施含磷鉀的顆粒肥。冬施有機肥可溝施也可穴施。應先探根,再在吸收根附近均勻挖3~4條長寬深為50cmx25cmx30cm的輻射狀溝或直徑5~10cm、深30~50cm、穴距60~80cm的穴洞;施肥位置應每年輪換。
(2)排灌水 古樹名木一般不進行灌溉。古樹名木保護區及附近應有與環境相協調的自然或管道排水系統。大雨后積水應在1小時內排除;暴雨后積水應在2小時內排除。凡長勢衰弱或保護區附近進行施工的古樹名木,應在保護區邊緣設立2~3個水位觀測井。應每天或隔天測量水位,根據施工情況測試pH值,并做好記錄。若水位不正?;?span lang="EN-US">pH值變化明顯,應查找原因,采取應對措施,及時解決。
2.有害生物的控制
加強監測,綜合治理。對白蟻危害可采用毒鉺法,施藥時間為5~9月份白蟻活動期。蛾類危害,6~10月份幼蟲危害期,可噴施蘇云金桿菌或滅幼脲等藥劑,冬季除蟲繭。
3.修剪
以有利于古樹名木正常生長和復壯為原則,對體現古樹自然風貌的無危險枯枝應涂防腐劑后予以保留。分休眠期修剪和生長期修剪。通常在落葉后與新梢萌動之前(3月為佳)修剪。生長期應及時修剪過多的萌蘗枝、過密枝、嚴重病蟲枝等。休眠期修剪主要根據樹木生態習性進行修剪,如下垂枝、重疊枝;如果樹冠明顯不圓整、重心不穩定的,應適當短截樹冠外圍過長枝。對萌蘗枝保留離樹較遠、較粗的枝條3~5枝,其余的應及時從基部修去,切口與地面齊平;長勢衰弱的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多留一些萌蘗。短截切口必須靠節,剪、鋸口應在剪口芽的反側呈適度傾斜;剪鋸切口必須保持平整,確保切口面不積水。對直徑大干3cm的剪、鋸口必須進行消毒處理,并涂抹傷口愈合劑,如波爾多液護創劑或羊毛脂。
4.防腐與樹洞處理
應及時對古樹名木的腐爛部位進行清除,裸露的木質部應使用消毒劑,如5%硫酸銅或5%0高錳酸鉀;待干后涂防腐劑,如桐油。樹洞修補前必須挖盡腐木,消毒防腐,保持洞口的圓順;然后應先用木炭或水泥石塊填充,如有必要可用鋼筋做支撐加固,再用鐵絲網罩住,外面用水泥、膠水、顏料拌勻后進行修補;封口要求平整、嚴密,并低于形成層;形成層處輕刮,最后涂傷口愈合劑。
5.復壯與搶救
對堆土、積水、有害生物危害、土壤污染、雷擊、風雨、持續干旱、開發建設等原因造成古樹名木長勢衰弱的,應及時采取復壯措施;威脅古樹名木生命的,應立即采取搶救措施。
(1)復壯技術 保護根系:地下根系生長受到影響時,應在不傷或少傷根系的情況下,排除各種不利因素。古樹名木的土壤受到有害物質嚴重污染時,必須及時清除污染源,并應更換部分土壤。古樹名木下堆土過高,應以不傷根為原則,分期或一次性撤去堆土。因建設等原因傷根過多的,應將凹凸不平的受傷根修平、消毒,澆生根水,根據傷根情況適度疏枝摘葉;還應根據天氣情況,特別是高溫干旱季節應每天早晚葉面噴霧。施用菌根菌:銀杏具泡囊叢枝菌根,衰弱的古樹名木每年生長季節應在正常樹根處挖菌根土施入古樹下,或施適宜的菌根菌;施用菌根菌時應去除表層土,置菌于吸收根上。種植豆科植物:對土壤較板結的古樹名木可在保護范圍內種植豆科植物,如三葉草、毛豆、蠶豆等。葉面追肥:發現葉片生長不正常時,如葉片變薄或偏小時,應經專家診斷后適當進行葉面追肥,一般應于早晨或傍晚進行,如噴硫酸鋅等。
對根系腐爛、枝葉枯萎的古樹可以采用“苗一樹插皮嫁接法”。該方法是將3~5年生、生長良好、根系發達的實生銀杏苗,于嫁接前一年或3~6個月種植在需嫁接的古樹傍,待幼苗根系與土壤充分密接成活后再進行嫁接。該方法是利用嫁接后的小苗根系能盡快從土壤中吸收養料和水分,及時給大樹補充營養,增強樹體活力,促進新枝萌發。切削老皮:古銀杏樹樹皮總厚度,切削去大部分老化外皮,保留老皮厚度0.5cm左右,略見青色或黃白色。插接:采用插皮接法,古銀杏樹的嫁接切口長度一般為縱向5~8cm、橫向4~5cm、深l~l.lcm,銀杏幼苗切口長度一般為縱向5~8cm、橫向1~2cm,邊切邊插入。嫁接口封扎:接材插入后立即用嫁接膏封口,蓋上嫁接紙,再用塑料薄膜封蓋,然后用硅膠封嚴塑料薄膜四周。根據樹皮的完整性,為保險起見,苗一樹嫁接時,盡可能對每株古樹多嫁接幾處。根據樹皮情況,一般嫁接高度距地面5~10cm為宜,隨時間的延續,小苗將和母干融為一體。據上海、山東和湖北等地試驗效果良好。
(2)搶救技術 對瀕危的古樹可以采用原地搶救措施:修剪、遮陽、噴霧、施生根粉、挖觀測井、灌排水、噴營養液或吊營養液等。個別古樹名木保護區及附近因地下水位長期過高或環境嚴重惡化,且采取多種措施確實無法改善時,可考慮異地搶救。實施過程要注意:截干、截枝,帶土團休眠期移植,栽植時應高于地面50cm以上,防止積水。
6.保護設施
古樹名木根系分布區踩踏嚴重的,應設立保護圍欄。圍欄的式樣應與古樹名木的周邊環境相協調。對生長衰弱、樹體傾斜、樹洞明顯或處于河岸、高坡上或樹冠大、枝葉密集、易遭風折的古樹名木,必須設立支撐或拉攀加固,加固設施與樹體接觸處必須加墊層,如厚橡膠。樹體高大、位于空曠處的古樹名木,應安裝防雷設施。防雷設施應每年檢測,工頻接地電阻應小于10Q。
7.自然災害的防范
對于臺風頻發的沿海地區,若發現古樹名木的支撐拉攀加固等設施不妥的,必須及時更新;發現古樹名木周邊積水的,必須及時排除;古樹名木上有積雪覆蓋,應及時去除;對連續高溫干旱后,葉片發黃甚至萎蔫現象發生的古樹名木,應于早晨或傍晚進行葉面噴霧和根部灌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