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苗木基地桑盾蚧重發原因分析及防治對策
摘要:桑盾蚧在魯南蘇北的銀杏苗木基地中發生,程度中等偏重,在銀杏園內傳播之快,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如防治不及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銀杏災害性蟲害。
關鍵詞:桑盾蚧;重發原因;防治對策
桑盾蚧,別名桑白蚧、桃介殼蟲等,屬于同翅目盾蚧科昆蟲,主要寄主是桑樹、茶葉、棉,也可為害桃、李、杏、櫻桃、蘋果、梨、葡萄、核桃、梅、柿、枇杷、醋栗、柑橘等。近年來遷徙至銀杏樹上危害。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枝干汁液,削弱樹勢,重者枯死。
1 發生概況及特點
2004年5月,蟲情調查時發現,魯南蘇北的銀杏苗木基地中個別地塊有介殼蟲為害,2011年8月調查結果顯示,發生程度達中等偏重。涉及區域為邳州市港上鎮、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郯城縣重坊鎮及周邊部分鄉鎮,為害面積超過l500h㎡,受害面積逐年加大,危害程度逐年加深。有的地塊6月份大面積落葉,葉柄基部帶有蠟毛。危害較嚴重的銀杏樹萌發很困難,且下部枝條枯死。
介殼蟲最初在樹干裂紋中為害,繁殖后逐步上移,2~3年后至枝條及葉柄基部。為害落葉的枝頭蟲體達30頭以上,枯死的枝條上布滿介殼。
2 原因分析
傳統的觀點認為,銀杏樹是抗病蟲害極強的樹種,但本產業區內目前有3種地下害蟲和9種枝干害蟲,嚴重影響著銀杏產業的發展。特別是介殼蟲在銀杏園內傳播之快,危害之大前所未有,如防治不及時很有可能發展成為銀杏災害性蟲害。
2.1生態平衡失調
早在1990年前后,受銀杏高效益驅動,產業區內農民為了在有限空間內大力發展銀杏產業,將產業區內的其他樹種大面積砍伐掉,甚至部分村莊栽植清一色的銀杏村。這從生態學角度來講,就是破壞了生態平衡,其他樹種的消失,病蟲數量變化較大,可病蟲害種類變化很小,大量病蟲圍攻銀杏樹,通過近幾年的病蟲繁衍生息,逐步造成銀杏樹病蟲大面積發生的趨勢。
2.2銀杏樹上介殼蟲來源桃樹園
據調查結果證實,早在1990年間,產業區內一桃樹園遭砍伐后,樹體堆放銀杏樹園地銀杏培育技術頭的路溝內,傳至銀杏樹上。因蟲體小或少未被發現,直到3~4年后,2004年5月蟲情調查時才被發現。后經山東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昆蟲學系鑒定為桑盾蚧。
2.3宏觀調控失真,病情無法得到有效控制
銀杏樹上介殼蟲被確定為桑盾蚧后,農技人員將病情和防治方案上報政府,要求加強防治。但農戶自主各自為政,宏觀調控失真,病情一直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2.4防治措施不當,病情進一惡化
農戶各自把持自己的銀杏園,施肥、病防等管理的隨意性較大。有些農戶購置藥防機器四處為他人防治。由于藥品不對癥或藥質差,機器自身又充當了害蟲傳播的載體,這也是病情進一惡化的原因之一。
3 生物學特性
桑盾蚧成蟲雌體長0.9~
4 生活習性
驚蟄前后,越冬代的雌成蟲吸食銀杏樹汁液后,蟲體迅速膨大,4月下旬開始產卵,5月上中旬為盛期,卵期9~15d,5月間孵化,中下旬為盛期,初孵若蟲多分散到2~5年生枝上固著取食,以分權處和陰面較多,6~7d開始分泌綿毛狀蠟絲,漸形成介殼。第1代若蟲發生期為5月至6月中旬;第2代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第三代為8月下旬至9月中旬。以受精雌成蟲越冬。
5 防治對策
(1)休眠期用硬毛刷或鋼絲刷刷掉枝條上的越冬雌蟲,剪除受害嚴重的枝條,之后噴5%礦物油乳劑或石硫合劑。
(2)保護天敵。紅點唇瓢蟲為桑盾蚧的天敵,應加以保護。
(3)可用80%敵敵畏乳油500~9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40%殺撲磷400~600倍液噴霧。
6 適時防治
銀杏樹上介殼蟲第一、二代發生重,主要吸食枝干汁液,嚴重時使樹體衰弱致死,而該蟲大部分時間被一層蠟質介殼覆蓋,藥液不能滲透,所以必須抓住幼蟲盛發期,即卵孵盛期防治,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具體防治方法見表1。
表1 銀杏桑盾蚧防治
日 期 |
蟲態 |
防治措施 |
3月初~4月上旬 |
銀杏樹萌動,蟲體吸食迅速膨大 |
早春地下施藥,萌發前噴石硫合劑 |
4月上旬~5月中旬 |
產卵卵期9~15d |
噴機油乳劑 |
5月下旬~6月上旬
|
孵化期,初孵若蟲多分散到2~5年生枝上,固著取食,以分權處和陰面較多,6~7d開始分泌綿毛狀蠟絲,漸形成介殼 |
施藥最佳時期,5~7d噴藥一次,連噴三次。噴藥以高濃度殺撲磷及溶蠟型藥劑為主兼以觸殺藥劑配施 |
6月下旬至7月中旬 |
第二代繁殖期 |
同上 |
8月下旬至9月中旬 |
第三代繁殖期 |
同上 |
9月下旬至10月 |
交配后,雄蟲死亡,雌蟲越冬 |
掃除落葉焚燒 |
落葉后 |
休眠期 |
用硬毛刷清除枝條上的越冬雌蟲,噴灑5%礦物油乳劑或石硫合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