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咨詢電話 15194056878

          山東潤發銀杏基地

          專業銀杏供應商 質量保證,品種齊全
          產品中心
          • 產品中心
          • 新聞動態

          銀杏樹行情

          咨詢熱線 15194056878
          山東潤發銀杏苗木基地
          禚經理:15194056878【微信同號】
          業務QQ:80094666
          網址:www.atlantasplash.com
          郵箱:80094666@qq.com
          總部: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新村銀杏產業開發區

          當前位置:首頁 >> 銀杏樹行情 >> 銀杏百科

          銀杏百科

          郯城銀杏發展史

          來源:www.atlantasplash.com 訪問量:5174 時間:2019-09-03 11:10:28

          一、栽培歷史與現狀

          郯城屬沂沭河沖積平原,土地肥沃,銀杏資源豐富,是全國著名的“銀杏之鄉”。

          郯城地處魯東南,北依沂蒙,南臨準海,為山東的南大門,轄17個鄉鎮,867個行政村,96萬人,總面積13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萬畝??h內交通便利,有205國道、310國道、京滬高速、膠新鐵路縱橫貫穿,交通運輸極為方便。

          (一)栽培歷史

          銀杏是我國特有古老而珍奇的名貴樹種,是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孑遺植物。據生物學家考證,銀杏產生的年代距離現在大約有2.3億至2.8億年,其鼎盛時期距離現在約1.9億至2.25億年,此期分布范圍遍及全球,種類繁多。到新生代第四紀冰川期全球氣候突然變冷,發生了巨大冰川,歐洲、美洲等區域的銀杏全部滅絕,唯有中國特殊環境條件下少有幸存。浙江西天目山、湖北神農架和湖南雪峰山的銀杏群落,據稱是原始森林的痕跡。

          銀杏在我國幸存、繁衍、直至人工栽培,歷經了漫長歲月。史籍記載,我國銀杏栽培始于秦漢三國,唐代擴及中原。宋代銀杏發展昌盛期,宋代及其以后黃河流域則普遍種植。宋代阮閱《詩話總龜》載:“京師(開封)舊無銀杏,附馬都尉李文和自南方來,(銀杏)植于私弟,因而著子,自后稍稍番多,不復以南方為貴?!鼻锛俱y杏成熟時,汴京(開封)內外充斥市場,群僚爭相購買。自此累代增值,倍加保護。

          銀杏是裸子植物門銀杏綱(目)中繁衍至今的唯一生存種,素有“活化石”之稱。郯城銀杏栽培歷史悠久,據考證,境內銀杏藝植,始于北魏正光年間(520-524年)。新村鄉駐地銀杏古梅園內,原官竹寺遺址的一株古銀杏,據2002年調查,樹高29.5米,胸圍7.06米,已有1480余年歷史,堪稱縣內的“銀杏之王”。

          勝利鄉南劉宅子村,原遺址的一株古銀杏始于唐朝中期,樹高22米,胸圍6.0米,冠幅9.0米,主干高4.5米,干有洞,樹皮龜裂,古樹迄今1200余年。

          郯城鎮吳喬村原土地廟遺址今存古銀杏 一株,樹高19.5米,胸圍5.7米,冠幅16.7米,有四大主枝,枝葉繁茂,主干有多處洞。古樹植于宋代,據今1000余年。郯城鎮歸義五村,有古銀杏一株,樹高18.5米,胸圍3.14米,部分主枝枯死,此樹植于宋,據今1000余年。

          明代中、后期,縣內銀杏栽植進入鼎盛時期,建于明朝中葉的勝利鄉白果樹村,即有兩株銀杏樹而得名,現該村僅存有一株古樹,樹形優美,枝葉繁茂,樹高18.5米,胸圍3.96米,冠幅21米,主枝數10個,葉片少,最高年產量400公斤。港上鎮前埝村村東一株古 銀杏,明朝洪武年間種植,年產銀杏450公斤,(1958年被砍伐)。港上鎮后埝小學校院內存古銀杏一株,樹高26.7米,胸圍4.0米,植于明朝末年,迄今400余年。據《樊氏家譜》記載,該村原有5株古樹,光緒年間沂河決口因地勢低洼被水淹死4株,現僅存此株。以此可知,明代銀杏藝植遍及縣境,因歷經年遠所剩無幾。

          據清朝乾隆二十八年編纂的縣志云,歷史上即作為主要栽培果樹之一。清代至民國初期,境內銀杏生產處于又一個鼎盛時期。境內零星栽植遍及全縣,片林主要集中于 沂河兩岸,南起新村,北至馬頭,銀杏片林綿延不斷,據縣志記載:清光緒年間,魯南、蘇北之沂、武河兩岸,“出門無所見,滿目白果園,屈指難盡數,何止株萬 千?!贝似陂g第一次發展高峰期在乾隆中后期,第二次在乾隆中后期,第三次發展是光緒中期,第四次發展在民國初。以銀杏為縣內主要栽培果樹之一?!吨袊y 杏》、《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一書里均有記載。建國前全縣銀杏面積4700畝,銀杏大樹7.5萬株,沂河兩岸的銀杏林帶長達20多公里,銀杏最高年產量100萬公斤。據《中國實業志》《民國23年》載,銀杏是當時山東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郯城每年向歐美日出口銀杏1500包。歷經半個多世紀戰亂洗劫及天災人為破壞,銀杏生產歷經曲折,至建國初,年產量有80萬公斤。由于土地改革,建國伊始,百廢待興,地方政府抓了主要矛盾,恢復了工農業生產,忽視了林木管理,此期大量的銀杏樹被砍伐變賣。50年代,銀杏價格跌入低俗(1 市斤銀杏等同1市斤饅頭的價格)銷路不暢,因而銀杏生產未引起政府和社會上的重視,期間,大量銀杏樹被砍伐,銀杏生產幾乎沒有新的發展。解放初期,土地改革,由于建國60年代初國民經濟處于困難時期,銀杏樹又一次遭到毀壞。地下果園水土流失(園內挖土,樹成了“小孤島”)肥源斷絕,根系裸露,樹上枝枯葉黃,造成部分大樹枯死,加之亂砍濫伐,損失慘重。到1965年產量降至低谷,降幅達90%。據資料,至1978年片林面積比解放前減少了50%。

          (二)栽培現狀

          在銀杏栽培演化過程,郯城銀杏生產長期以來,沿用分株繁殖,銀杏既是林木,又是果樹,長時間銀杏的栽培管理偏重于林木的粗放經營。直至明清兩代在栽培方面多以果材兼用、大樹嫁接或實生栽植。銀杏管理粗放,生長慢、結果晚。過去有“要吃白果六十年”的說法。從70年代中后期,林業科技人員對銀杏進行了選種、種子育苗、小苗嫁接矮化密植等科學試驗的研究。80年代中后期對銀杏種子育苗、小苗嫁接、矮密、早、豐栽培技術及良種進行了推廣,并注重了銀杏的科研工作,80年代至今先后篩選出20多個銀杏核用良種,3個雄株品種,10幾個葉用品種。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10余項,先后在生產中推廣應用。

          縣內銀杏于1976年-1981年處于恢復生產階段,1976年-1978年片林面積3066畝,新育銀杏苗木5萬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林權改革,發放林權證,穩定林業政策,調動群眾的積極性,1981年銀杏面積達3516畝,其中新發展450多畝,計4600株??h內銀杏產量65萬公斤,占全省第一位。此期有百年生大樹2.8萬株,遺留古樹林2處,一處座落在新村鄉駐地,沂河兩岸,面積1000余畝,另一處座落在港上鎮王喬村,面積500余畝。1979-1983年林業科技工作者進行了“銀杏提早結果早期豐產”課題的研究。試驗研究取得幼樹嫁接3年結果,5年豐產。從此解決了銀杏結果晚的問題。為銀杏生產開拓了新路。該項成果迅速在境內推廣應用,推動了銀杏的發展。80年代初銀杏價格開始逐年上升,銀杏面積不斷擴大。1982-1985年新育銀杏苗木24萬余株,新發展片林650畝,銀杏年產量70萬公斤,居全國第二位。

          1986年至1988年縣銀杏生產處于新的發展階段,1987年郯城被山東省列為銀杏生產基地縣。1988年縣委縣政府作出《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定》,并制定銀杏生產發展規劃,確定以沿沂河8個鄉鎮為重點,建立銀杏基地,集中經營,連片開發??h人大十二屆八次常委會作出《關于大力發展銀杏生產的決議》,并把銀杏樹定為“郯城縣樹”縣成立了銀杏生產領導小組,(由分管農業的縣長任組長,農委主任林業局局長為成員),1986年成立了銀杏研究會,多次舉辦銀杏技術培訓班,培養技術骨干。同時先后在新村鄉的新一村、黃村,重坊的孫出口,港上的徐圩子等,建起了不同模式的銀杏示范園4處。有銀杏矮化密植園、銀苗間作園、銀杏豐產園、良種園。至1989年全縣培育苗木50萬株,銀杏面積發展到11700畝,定植結果樹32萬株,主要分布在沂、沭河兩岸,新村、港上、重坊、勝利、馬頭、花園、高冊、十里8個鄉鎮,152個自然村。

          1989年-1995年縣內銀杏生產迅猛發展,至1995年發展片林面積5.5萬畝,定植銀杏550萬株,年產銀杏200萬公斤,產葉250萬公斤,銀杏果、葉、苗系列產品年收入達2.5億元。1993年縣成立了銀杏研究所,1997年成立了銀杏開發協會等組織。幾年期間先后舉辦了3次大型活動。1992年9月舉辦“中國郯城銀杏節”,1993年舉辦“中國郯城國際銀杏節”,1994年承辦第三屆“全國銀杏學術研討會”。以銀杏為媒,廣泛邀請海內外經貿界人士,專家學者來郯城考察銀杏生產,開展學術交流。從80年代起國家、省、市領導曾多次來郯城考察指導銀杏生產。山東省委書記姜春云在1994年致全國第三次銀杏學術研討會的信。姜春云書記1993年、1994年曾兩次關于銀杏生產方面作了批示。

          1996年-1999年縣內銀杏處于發展高峰階段。

          1996年郯城與法國博福易普生制藥公司、德國施瓦布制藥公司合資興建了綠源有限公司,年加工銀杏干葉2000噸,為縣內銀杏生產銷售奠定基礎。

          1996年全縣銀杏片林面積發展到7萬畝,定植銀杏700萬株,育苗8900余畝,新建銀杏林網180公里,形成150平方公里的銀杏栽植區。96年銀杏果、葉、苗及系列產品,產值達3.0億元。1996-1997年先后完成銀杏良種篩選,銀杏良種快繁技術研究,銀杏葉用品種篩選推廣等,多項課題的研究。篩選出早實、豐產良種10余個。

          1997年,投資1300萬元,建成了長達105華里的205國道“跨世紀銀杏綠色工程”,共計投工100余萬個,動用土方60余萬方,定植銀杏大苗194424株,建護林房82處,在縣境內沿205國道兩側建成105華里的銀杏林帶。林帶中立標志碑一處(在廟山鎮地段),碑上有原省人大副主任苗楓林題詞“郯城銀杏路”??h內發展銀杏到10萬畝,定植銀杏1000萬株,成為全國第一個定植銀杏面積超百萬株的縣。銀杏產量達200萬公斤,優質銀杏干葉產量達350萬公斤,銀杏果葉苗及系列產品產值達到3.5億元,占林業總產值的80%以上。銀杏生產專業村,致富戶大量涌現。

          1998年縣委、縣政府作出,關于建設銀杏城的決定,98年規劃并實施了銀杏城建設,開展義務捐栽銀杏樹活動。本年度共投資300萬元,其中廣大干部職工捐款120萬元,共栽植米徑5公分以上的銀杏大苗1.5萬余株??h委、縣政府在抓好銀杏城建設的同時,搞好銀杏基地建設,沿沂河兩岸,集中連片發展,規模生產。推廣銀杏間作園、銀杏密植園、良種園、林網、四旁栽植五種模式為主。建成百萬株以上銀杏鄉鎮有4個,5000畝以上的銀杏園片10處,形成了200平方公里的銀杏集中栽植區。經過10余年間的發展,銀杏總面積已發展到12萬畝,定植銀杏1200萬株,產果量210萬公斤,產干 葉量500萬公斤,全縣銀杏產值98年達4億元。銀杏已成為郯城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1999年3月被國家特產之鄉評審委員授予“中國銀杏之鄉”榮譽稱號。

          2000年縣城16條街道全部栽上銀杏樹,共栽植銀杏大苗3萬余株。年出圃銀杏苗木2000萬株不僅實現了自給,還向全國14個省260多個縣市提供苗木,每年外銷1500余萬株??h內銀杏發展到13萬畝,良種基地30多個,銀杏間作園60多處,以銀糧、銀菜、銀瓜、銀苗間作為立體的種植模式??h內涌現了一批銀杏致富專業村帶頭戶。勝利鄉趙樓村是全省有名的“銀杏育苗專業村”,該村自1986年開始育銀杏苗,全村650畝耕地全部育上銀杏苗,人均收入達1萬元,大多數的戶建起了小康樓,成為臨沂市“土里生金”致富村。

          1998年完成了“銀杏基因資源的收集和基因庫建立的研究”項目擁有從全國各地和日本搜集、引進100余個銀杏優良品種,是目前全國銀杏品種最多的資源庫。1998年完成了“銀杏良種推廣及豐產栽培技術研究”,項目完成良種推廣5000畝,技術開發1萬畝。1998年完成了“銀杏雄株良種的篩選”,篩選了3個優良雄株品種。1998-2001年完成了“銀杏栽培技術規程及其產品分類標準的研究”。項目制定了六項臨沂市地方標準,并于2000年發布實施。2001年利用銀杏基因資源庫篩選出銀杏核用特優良種葉用良種13個。

          2002年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全市銀杏座談會議精神,廣泛開展了城鄉銀杏進萬家活動,全縣四旁栽植銀杏300萬株。本年度完成縣城外環路銀杏林帶建設,全長達14公里,林帶寬30米,栽植銀杏大苗(5公分以上)3萬余株??h境內建設銀杏林網106公里,栽植銀杏8.5萬株。京滬高速馬頭、勝利紅花段,綠色通道建設栽植銀杏6.5萬株。

          2002年底,縣內銀杏發展到24萬株,銀杏苗木1億余株,年外銷各類(嫁接苗、實生苗、綠化大苗(5-20公分))銀杏苗木2000余萬株,片林面積10.5萬畝。銀杏產量220萬公斤,銀杏葉、果出口創匯500萬美元。郯城的銀杏生產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二、生產經驗與科技成就

          (一)       生產經驗

          第一  銀杏苗木的繁殖。根據銀杏的生物學特性,銀杏樹在根基處每年都萌蘗發出,縣境內果農稱這種“萌蘗”為“抱娘樹”。長期以來人們在春季,給銀杏樹根部培土,促進根蘗萌生,培養1-2年后,選擇生長較好的萌蘗苗,帶根挖出,進入苗圃培育或直接栽植。分株繁殖是當地民間長期以來培育銀杏苗木的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以分株形式繁育的苗木,由于受諸多條件限制,產苗量有限滿足不了銀杏發展的需要。因而,銀杏產區的果農大膽嘗試,于70年代進行了種子直播育苗(帶外果皮播種)。由于經驗不足出苗率僅達30%左右,新村密植園,重坊良種園等發展的銀杏都來自第一批種子育苗。在群眾育苗的基礎上,科技人員認真總結果農經驗,于1980年進一步試驗研究,首先進行了選種,選擇種粒飽滿均勻,有胚率高的種子,進行冬季混沙貯藏,早春(2月底-3月初)催芽、播種。從銀杏種子的選擇、貯藏、催芽、播種、管理等總結了一套成熟的育苗經驗。于80年代中期在境內大力推廣應用。90年代推廣到省內外。境內的銀杏苗木繁育還有扦插育苗,在90年代開始利用嫁接剪下的砧木枝條作為扦插用條,或把砧木萌蘗的枝條剪下作為用條。有硬枝和嫩枝扦插兩種,用ABT生根粉處理,扦插育苗。此法有少部分群眾采用,因資源有限在生產上沒有推廣。

          銀杏種子育苗簡述:

          育苗地選擇:地勢平坦,土層深厚肥沃,土質疏松的沙壤或壤土地,排水良好,有水澆條件,pH值5.5-7.5,交通方便的地方育苗。

          種子選擇和處理:選籽粒飽滿、有胚率達75%以上的種子。種子進行冬季貯藏,一般進行室內沙藏,種沙比例為1:3為宜,室內溫度控制在0-12℃。早春2月底至3月初進行種子催芽,溫床應選在背風向陽,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地方,以東西向挖深約30cm,寬100-120 cm,長度根據種子數量而定,在溝的北面壘成50 cm的墻,兩端壘成南低北高斜坡墻,以45°的斜坡為宜,溝底整平,鋪上10 cm厚的濕沙,把貯藏的種子取出,去掉沙土,放在0.1%的高錳酸鉀溶液中漂洗,去掉漂浮的種子,用清水浸泡24小時,撈出種子放在準備好的溫床上,種子厚度10-15 cm,然后把種子推平,上面覆蓋5 cm厚的濕沙,溫床上面覆蓋塑料薄膜。催芽期間每隔4-5天檢查一次,及時噴水。種子入床后15天左右開始發芽,待種子的胚芽長1-1.5 cm時將第一批發芽的種子全部撿出,放入盆內蓋上濕布,以備播種。每隔3-4天,檢查一次,3-4次即可結束。

          整地:封凍前深翻整地,結合深翻每畝施有機肥5000公斤,早春土壤解凍后及時整平地面,精耕細耙,為防治地下害蟲666.7施辛硫磷1千克作畦播種,并搞好排灌設施。

          播種:開溝點播,溝深2-3 cm,溝內先澆透水,水滲下,將種子平放在溝底,胚根彎度向下,播后蓋2-3 cm土,最后覆蓋地膜。20天左右苗木出土,破除地膜。

          遮蔭:銀杏幼苗期莖部易灼傷感病或死亡,種子播后應及時遮蔭,在畦埂上種植玉米,在8月上旬去掉。

          第二  銀杏的嫁接。以生產種子為主的銀杏樹,通過嫁接來繁殖優良品種,去劣改優,從明清時期人們就已認識。境內傳統的嫁接方法通常用嵌芽接(當地群眾叫套芽 接)和劈接兩種方法。但以嵌芽接為主,大樹劈接過去用棉花包扎嫁接口或用罐子裝土等方法,由于費工和管理不便,此方法很少應用。嵌芽接嫁接時間在清明前 后,銀杏萌動至展葉前進行。傳統的嫁接方式以結果為主的銀杏樹,留干高度在2.5-3m左右,去頭嫁接也叫劈頭接。以果材兼用的銀杏樹(港上鎮王喬村) 主干任其生長,采用大枝分層嫁接,數年完成,形成雌雄同株(樹冠下部結果上部開花),既結果又長材,形成果材兼用型。過去實生母樹不進行嫁接??h境內結果老樹有三種類型,重坊鎮有80%的樹屬實生母樹,一般不進行嫁接,新村鄉有95%的樹是劈頭接,港上鎮有80%的樹是果材兼用分層嫁接。以上幾種形式及嫁接一直演用到70年代中期。70年代后期林業科技人員進行嫁接技術的研究改進,由原來定植十幾年后開始嫁接,改為小苗(2-3年生)嫁接,由傳統的套芽接改為枝接先后以插皮舌接、插皮接、劈接、雙舌接、劈接、覆接等方法,1979年用塑料袋包裝,里面加土(也叫炮念嫁接)。以上方法均獲得成功。在此基礎上,1980年改為臘封接穗,不包裝的辦法。既提高了功效又降低了成本。此法在境內生產中迅速推廣應用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銀杏生產推廣過程中,廣大果農和科技人員不斷總結經驗,由原來一年一季(春季)嫁接,改進為春、夏、秋三季嫁接,在境內即從3月中旬至9月 底均可進行,主要適用于苗圃嫁接,定植樹以春季嫁接為主,夏季嫁接會引起日灼發生,也不利大樹生長。以上幾種方法不但在境內推廣應用,有些果農還把掌握的 嫁接技術到全國各地銀杏產區去,嫁接或傳授技術。銀杏嫁接技術的改進促進了銀杏的快速發展,廣大果農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

          第三  銀杏豐產栽培技術措施的應用。銀杏樹體高大,適應性強,千百年來,銀杏被認為生長慢,結果晚的經濟樹種。諺云:“桃三杏四梨五年,要吃白果六十年”。因 此,農民自古以來銀杏栽培多作為省工省力的副業經營,很少像蘋果、梨、桃那樣進行精細管理,而不以果樹相對待。在施肥、澆水、修剪、授粉等方面認識不足, 技術經驗缺乏。多年來,處于人種天收,粗放經營,任其生長的狀態。因而造成銀杏樹生長慢,結果晚,即使進入盛果期的樹,產量也低而不穩。據調查,新村鄉新 村一村1980年有結果大樹2200株,產銀杏0.5萬kg,平均株產2.3kg。1981年該村產銀杏6.5萬kg,平均株產29.5kg。大小年嚴重。自1979年起,科技人員不斷研究和探討,經過幾年的努力,掌握了銀杏早實、豐產栽培技術措施。較傳統的栽培方法,提早10-15年 結果,大大縮短了銀杏生長周期。改變了“桃三杏四梨五年,無兒不栽白果園”的歷史說法。從此,銀杏栽培管理開始加強。一是加強大樹的土、肥、水管理??茖W 施肥、澆水,樹體恢復,產量逐年增加。二是推廣人工輔助授粉技術。銀杏為雌雄異株,人工輔助授粉是一項不可缺少的技術,過去有些地方群眾對雄株認識不夠, 造成過量砍伐,因而銀杏產區普遍存在著雄株偏少或分布不勻的狀況,又受多種天氣條件的影響,且?;ㄆ诓挥?。導致了銀杏產量的不穩或產量大幅度的下降。如重 坊鎮的楊莊寺村,有銀杏大樹350株,僅有雄樹3株,其它雄株被砍掉,雄株只占0.9%,銀杏產量低而不穩。1979年-1980年林業科技人員在新村鄉新村一村,先后開始了人工輔助授粉試驗。1、掛枝法。將采來雄花枝,掛在樹冠,上、中、下均勻分布。這種方法雖然簡便,因破壞雄樹比較嚴重,沒有全面推廣。2、振花粉法。把雄花序或純花粉放入紗布袋內,掛在竹竿頂端,站在上風方向,抖動竹竿,或在園內來回走動,使花粉散飛在雌花上。此法簡單易行,授粉效果很好。于1981年在新村開始推廣,1983年在全縣推廣普及應用。3、噴霧法。于1980年開始試驗,1981年在新村一村開始推廣。掛枝法、振花粉法和噴霧法3種,但以噴霧法效果最好,此法是將花粉加到水中,按每克花粉加水200-250g混合均勻后,用噴霧器噴撒,此法操作方便,授粉均勻,著果率高??h內于1983年銀杏產區開始運用。銀杏產量由1980年的40萬kg,1987年增長到90萬kg。 群眾掌握了技術還到全國各地銀杏產區去授粉,成為部分果農發家致富的一條途徑?;ㄆ诓扇∪斯ぽo助授粉,不但能彌補花粉量的不足,而且能戰勝災害性天氣,延 長授粉時間,提高授粉質量,確保白果穩產高產。三是推廣銀杏良種??h內銀杏結果大樹品種類型較多,優劣混雜,良莠不齊,過去人們習慣多以實生樹建園,20-30年開始結果,自80年代初,科技人員篩選了早實豐產良種后,利用小苗嫁接,達到3年結果,5至8年 豐產。使原來的公孫樹變成了搖錢樹。此后,縣內大力推廣良種化生產,對新建的幼園全部進行良種嫁接,對劣質品種進行改接,對低產大樹進行高接換頭,均取得 了良好效果。目前全縣新建的銀杏園基本實現了良種化生產。四是銀杏修剪技術的推廣。銀杏樹從歷史上就放任管理,任其自然生長,絕少修剪。自80年 代初銀杏早實豐產試驗研究獲得成功。初步探索了銀杏的修剪措施,從此在生產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推廣應用。整形修剪必須因樹修剪,隨枝作形,使幼樹迅速擴 大樹冠,達到早期結果、長期豐產、優質的目的。要根據不同栽培經營目的,因地制宜地選擇樹形,做到結構合理,以輕剪、冬剪為主,冬夏結合。對新建的幼園通 過整形合理配置骨干枝,使主枝分布均稱,銀杏幼樹要多甩放少疏枝。夏季要及時疏除萌蘗,為提早結果,除選用優良品種和加強土肥水管理外,還要進行環刻、環 剝、倒貼皮等技術措施。以達到早實豐產的目的。五是銀杏病蟲害的防治。自古迄今,縣內尚未發現大批銀杏遭受病蟲嚴重危害的記載。銀杏是一種抗病蟲能力較強 的樹種。近年來,隨著銀杏面積的不斷擴大,栽培集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外地苗木的引進,縣內銀杏病蟲的種類和危害程度不斷的增加。主要病害有:立枯病、莖腐 病、葉枯病、黃化病等。主要蟲害有:小地老虎、蠐螬、金針蟲、大袋蛾、超小卷葉蛾、黃刺蛾、茶黃薊馬、尺蠖等。自80年代起至今林業科技人員對銀杏病蟲害的發生規律,不斷觀察進行了調查研究,并總結了一套有效的防治方法,在生產中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效果。

          第四  銀杏的栽培模式和類型。郯城銀杏栽培歷史悠久,在長期的銀杏生產中,農民不斷總結經驗,創造了不同栽培模式和類型。新村鄉的銀杏片林劈頭嫁接,樹干2.5-3m左 右,樹冠多呈自然開心形或圓頭形。重坊鎮的高莊習慣實生栽植。港上鎮王喬村的銀杏片林,實行果材兼用型。銀杏樹留主干,分層嫁接,樹干通直圓滿,樹體高 大,既能結果又能用材。這種類型在全國屬獨創。銀杏大樹過去人們多小片種植,零星植于村落,解放前,境內果農栽培銀杏多以稀植栽植或銀杏和板栗、杏樹、柿 樹、櫻桃、梨等果樹混栽。銀杏一般定植十幾年后嫁接,二十年后開始結果,三十年進入結果期,粗放管理任其生長。70年代仍采用傳統的栽培模式經營。自80年代以來,銀杏的栽培由過去的粗放經營逐漸較向集約化、規范化經營的模式發展。1979年郯城縣林業局在新村鄉新一村,建立了全國第一個銀杏矮化密植豐產園,利用2-3年實生苗,當年定植當年嫁接,通過科學管理達到嫁接后3年結果,5年畝產193.9kg。 從此,解決了銀杏生長周期長,結果晚的問題。銀杏矮化密植結果園是當時銀杏獲得早期豐產比較好的栽培模式,不但在境內推廣,而且在國內樹立了先例。郯城林 業科技人員及銀杏產區的廣大果農在長期的銀杏科研和銀杏生產中不斷探討創新,建立了不同類型的示范園,創造了許多栽培模式。1984年在新村鄉新一村,建立了以結果為主的銀杏豐產園,畝栽20-30株,前期樹冠小,樹下間種苗木,實行以短養長的種植模式,前期樹下不減少收入,7-8年進入結果期,畝產銀杏160kg,畝收入3000余元,隨著樹冠的擴大產量逐年增加,15年后進入盛果期,畝產銀杏400-500kg,畝收入8000-10000元,效益非??捎^。自1979年以來,先后在新村、港上、重坊、勝利等鄉鎮建不同模式的示范園10余 處。一是銀杏矮化密植早期豐產園。二是銀杏豐產園。三是銀杏采葉專用園。四是銀杏間作園。間作的模式有:銀杏-苗木間作園,銀杏-蔬菜間作園,銀杏-采葉 間作園,銀杏-糧油間作園(小麥、大豆、花生等矮干作物),銀杏-盆景間作園,銀杏采葉與大苗培育兼用園等多種間作模式。五是銀杏果材兼用園。六是大苗培 植園。七是銀杏林網。八是銀杏四旁栽植等多種模式。郯城銀杏90年代至今大搞立體種植,效益接力,長、短效益結合,持續長期受益,多模式多類型發展銀杏生產,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十分顯著。

          (二)科技成就

          1、銀杏提早結果早期豐產研究課題,于1979年-1983年完成。試驗地在新村鄉(原港上鄉)新村一村,面積2.1畝,用2-3年生苗當年定植當年嫁接。經過5年的試驗,1983年9月由地區科委組織驗收??偖a皮果422.6公斤,其中9號樹區108株產皮果147.4公斤,平均單株產皮果1.36公斤,畝產皮果606.06公斤,折種核193.95公斤,最高株產皮果6.9公斤。該項試驗研究,一是使過去二十年左右開始結果,提早到幼砧嫁接3年結果,5年豐產。取得了銀杏提早結果,早期豐產方面技術措施和經驗,如苗木繁殖、小苗嫁接技術、幼樹促花技術(環刻、環剝、倒貼皮、扭、捌、摘心等)、整形修剪、人工授粉、土肥水管理等。二是篩選出郯城9號、郯城5號、郯城13號、郯城16號4個早實豐產良種,這為銀杏發展良種化生產打下基礎。三是系統的觀察研究了銀杏生物學特性,為今后生產、科研、教學提供資料和數據。

          該項研究系開創性的研究,取得了銀杏生物學特性及栽培習性方面的資料。樹立了國內銀杏速生、矮化、早實、豐產的園藝化栽培的先例,為今后銀杏生產科研提供經驗和依據。該項成果1984年獲省優秀科技成果三等獎。

          2、銀杏矮化密植早期豐產擴大試驗及品系篩選試驗,于1984-1988年完成。該課題在提早結果、早期豐產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大試驗,面積30余畝。通過5年的擴大試驗、觀察,郯城9號、郯城5號、郯城13號、郯城16號四個品種其早實性仍明顯,遺傳性穩定。為實現銀杏栽培良種化填補了省內空白,奠定了基礎。通過進一步的試驗銀杏提早結果早期豐產技術得到了完善和提高。該項研究為銀杏早實豐產提供較完整的配套技術。屬省內領先,社會效益顯著。該項成果獲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3、銀杏良種快速繁殖技術研究課題,于1992-1995年完成。該項研究以大粒、早實、豐產、質優四項做為銀杏良種選優標準。通過4年的優樹調查和試驗研究,發掘魁鈴(馬鈴3號)、魁金(大金果)、新宇(金墜1號)、團峰(圓鈴6號)4個農家品種。研制出良種快速繁殖技術和組裝技術。該項研究整體達到國內同類研究先進水平,其中良種扦插快繁系列技術居國內領先。該課題于1996年獲國家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4、銀杏良種篩選研究課題,于1988-1996年完成。銀杏良種篩選,從全縣2、8萬株結果大樹中初選了200個單株進行進一步調查,選出45個優良單株和浙江大佛手進入復選園,以郯城9號、5號、13號、16號為對照,共50個品種類型。經過9年的對比觀察,篩選出郯豐(郯城107)豐產性強,郯早(郯城111)具有大粒、早實、豐產等優良性狀,郯新(郯城207)、郯魁(郯城306)、郯艷(郯城317)具有早實豐產性能強等優點。該項試驗選出5個早實豐產的優良品種,為實現銀杏栽培良種化奠定了基礎。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1997年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獲臨沂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5、銀杏葉用品種篩選研究課題,于1997年完成。經過5年的試驗觀察篩選出郯葉300、郯葉202、郯葉211、郯葉111,4個葉用品種,與其他品種相比表現其優良性狀。在相同的條件下,單位面積葉產量高出34.9%。具有長勢快,產葉量高等特性。該項研究達到市領先水平。1998年獲縣科技進步一等獎。

          6、銀杏基因資源的收集和基因庫建立的研究課題,于1992年-1997年完成,歷時5年時間?;驇煊?00份銀杏品種和類型組成。以核用資源為收集對象,收集了全國5省15個縣市(山東、江蘇、廣西、湖北、浙江)和日本的品種。母樹既有實生樹,又有嫁接樹。既有500年生古樹,也有近20年生的壯樹。所收集資源中有馬鈴、佛指、圓子、長子、梅核五大類群。并有國內推廣的優良品種和稀有品種。該項目收集的品種、類型嫁接在5年生實生苗上。對每一品種類型進行定期觀察,研究內容豐富,為今后銀杏基因資源的系統利用奠定了基礎。核用銀杏資源基因庫的建立填補了國內空白。1998年獲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7、銀杏良種推廣及豐產技術開發項目,利用5年的時間,1999年完成銀杏良種推廣面積達1.02萬畝,豐產技術開發達5000余畝。實現了嫁接第3年開花第4年結果株率達29%,第5年結果株率達到55.3%,第6年結果株率達到74.8%,平均單株產量達到3.5kg。地下間作蔬菜、苗木、糧食等作物。實現每畝純收入4591.85元,是相同立地條件下單種蔬菜1400元/畝的3.3倍,是單種糧食作物的5-7倍?!般y杏良種推廣及豐產技術開發”星火項目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僅實現了農民增收,同時成為全縣銀杏高科技示范園及良種基地。該項目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技術先進可行,生產指導意義大,達到國內同類開發先進水平。1999年12月獲臨沂市星火壹等獎。

          8、銀杏雄株良種篩選研究課題,于1995年至1999年完成。從縣內2000余株雄樹大樹中進行初選,12個優良單株進入復選圃進行試驗。經過5年的試驗觀察,首次推出郯城402、郯城601、郯城501三個雄株品種較其它雄株特性優越。郯城402、601嫁接后第二年始花,402品種表現花穗長、出粉率高,授粉座果率達98.5%,有胚率達97.75%。郯城501、601品種出粉率、授粉率均高于其他品種。項目實施中摸清和掌握了銀杏雄株的生長特性。該項研究為發展銀杏標準化生產,提高銀杏產量和質量奠定了基礎。該成果達到市領先水平。于2000年獲縣科技進步壹等獎。

          9、銀杏栽培技術規程及其產品分類標準研究與推廣課題,于1995開始實施,1997年立項研究,2001年完成。根據試驗成果于1998年制定了《銀杏采葉園栽培技術規程》、《銀杏豐產栽培技術規程》、《銀杏速生豐產用材林栽培技術規程》、《銀杏種核分類與定級》、《銀杏苗木分級》、《銀杏葉分等定級》六項市地方標準,1999年11月經省地方專家組審定,由臨沂市技術監督局2000年1月發布實施。為銀杏生產實現標準化、規?;?、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科學依據。結合調查研究,推廣標準化栽培面積1445公頃,促進了銀杏規?;l展。通過標準中的豐產措施,采葉園產量提高76%,豐產園嫁接5年的幼樹,成花株率達到88%,增加座果率近3倍,結果園產量提高70.8%,選林成活率99.4%,提高30.8%,通過標準的應用提高了產品質量,拓寬市場渠道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顯著。該研究填補銀杏行業標準的空白屬省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于2002年獲市科學技術進步貳等獎,獲省林業廳科技進步三等獎。

          10、利用“銀杏資源庫”選擇特優核用良種課題,于1993到2001年完成。該課題對全國唯一的優質“銀杏資源庫”中的100份銀杏基因資源進行對比篩選。選出了特優良種5個,增產幅度達8.6-41.1%,具有很高的商品性能,對基因銀杏的生物學性狀和經濟性狀進行了研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術措施。豐富了省內銀杏良種資源,填補省內空白,屬省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于2002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1、利用“銀杏資源庫”選擇葉用良種課題,于1993年至2001年完成。該項研究探索出葉用良種評價體系和篩選方法。通過詳細觀察對比篩選出A14、F13、T20、222、323、F1、306-1等7個優良葉用品種。并對其經濟性狀、物候期等進行觀察,該項目葉用良種評價體系和篩選方法有所創新,填補省內空白,屬省內領先水平。該項成果于2002年獲省林業廳科技進步壹等獎,獲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三、銀杏品種資源

          郯城縣銀杏栽培歷史悠久,種質資源豐富,銀杏知名專家何鳳仁將全國銀杏分為五類,縣境內就有四類,長子、佛指、馬鈴、圓子四大類群。

          (一)        郯城銀杏品種的發展進程。

          縣境內銀杏自有人工栽培直到本世紀70年代末,其品種處于群眾自選,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群眾自發選擇一個乃至多個其優良性狀的品種,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篩選形成為目前已栽的金墜、圓鈴、馬鈴三大類群。選種雖然粗放簡單,但為后來品種選優奠定了基礎。

          70年代末,在縣林業局門秀元的主持下,對新村的銀杏結果樹進行調查,初選了20株母樹作為無性繁殖材料,經過5年的試驗觀察,其9號、5號、13號、16號具有早實、豐產等優良特性。特別是郯城9號,用2年生苗嫁接3年結果,當時在全國作首次報道。1984年對試驗選出的9號、5號、13號、16號四個品種又進行了擴大試驗,連續10年的試驗觀察,其早實性較明顯,遺傳性穩定,并連年豐產。該品種在全縣推廣,相繼推廣到省內外銀杏產區。

          80年代末,在第一次選種的基礎上,縣林業局組織有關科技人員對全縣結果大樹進行了摸底調查,連續2年的良種普查,從2.8萬結果大樹中,初選了200株單株,最終篩選出45株優良單株和引進大佛手,進行嫁接繁殖,以9號、5號、13號、16號為對照在重訪鎮建立了品種試驗園,經過9年的對比觀察,最終篩選出高產品種107、306、207、106,粒大質優品種111、106等,111不但粒大質優,而且具有早實性。銀杏良種的選育,對良種的普及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

          90年代初,縣苗圃和泰安林校合作,通過4年的優樹調查和試驗,評選出馬鈴3號、圓鈴6號、金墜1號、大金果4個優良品種。相繼在生產應用。

          90年代中期,根據銀杏發展的需要,篩選出葉用品種4個,郯葉300、郯葉202、郯葉211、郯葉111等。1999年-1999年完成了銀杏雄株良種的篩選選出了郯城402、501、601、3個銀杏雄株良種,對促進銀杏生產發展,提高銀杏產量和質量有重要的作用。

          1992年在郯城清泉寺林場組建銀杏種質資源基因庫,從全國主要銀杏產區(山東、江蘇、廣西、湖北、浙江、日本)共收集保存銀杏基因資源100個。2001年從基因庫中選出特優品種2個,優質銀杏良種4個,葉用品種7個,篩選出的銀杏良種都表現了優良性狀。

          (二)銀杏品種

          第一地方品種有大馬鈴、大金墜、大圓鈴是郯城的主栽品種。

          ――1、大馬鈴主產于新村、港上、重坊。種核為卵圓形,長2.7cm,寬1.6 cm,每千克350-450粒,出核率25%-28%。

          2、大金墜主產于新村、港上。種核倒卵圓形,長2.27 cm,寬1.31 cm,每千克300粒,出核率28%左右。

          3、大圓鈴主產于港上王喬村。種核圓形,每千克300-330粒,出核率24%-26%。

          第二當地選育的優良品種

          1、郯城9號原株在新村鄉。選自100年生嫁接母樹。該品種樹體矮小,樹勢強壯,生長勢中等,成枝率低,樹姿開張,易生萌蘗,枝條節間短,多為3.1 cm。葉片大而厚,顏色濃綠,單葉面積19 cm2,單葉鮮重0.69g,短枝著生葉片8-10片。生長壯的幼樹1年生枝第二年即可開花結果,用2-3年生苗嫁接,3年始果,5年結果株率達91.6%以上。該品種連續結果能力強,結果早、豐產性能好,適于矮化密植栽培。該品種成熟后果實橙黃色,并有白色蠟粉,圓形、尖端凹陷,種核白色,卵圓形,種核長2.67 cm,寬2.4 cm,平均單核重2.82g,出核率30%,該品種屬晚熟品種,種核中等。

          2、郯城5號原株在新村鄉。選自100年嫁接母樹。該品種樹姿不開張樹勢強旺,修剪反映敏感,形成樹冠快。葉片淺綠色,單葉面積16.5 cm2,單葉先重0.52g,短枝著生7-8片葉。該品種屬早熟品種。果實倒卵圓形,先端下陷,種核白色,橢圓形,種殼有不規則的凹點,種核長2.33 cm,寬1.71 cm,平均單核重2.52g,出種率28%。該品種結果早,嫁接后3-4年見果,5年后結果株率達47.5%以上,豐產性強,進入盛果期后,若營養條件差,易出現大小年現象。 <

          手機網站MOBILE
          山東潤發銀杏苗木基地(www.atlantasplash.com) 版權所有
          好爽毛片一区二区三区四无码三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