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銀杏葉有效成分含量因素研究的綜述
摘要:本文搜集大量文獻資料就當今國內外有關影響銀杏葉有效成分含量(黃酮甙和內酯)因素的研究進行了全面的綜述。認為主要有立地條件、產地、環境條件、生長季節、品種與單株、樹體不同器官、樹齡與葉齡、樹體性別、繁殖方法、密度與樹形、光照和密度、肥料及生長調節劑、采收時間、干燥方式、樹齡與葉色等影響因素。并對銀杏專用采葉圃的成熟經驗研究提出了展望。
關鍵詞:銀杏葉;有效成分;黃酮甙;內酯;影響因素
銀杏原產于中國,是既古老又年輕的樹種,有植物“活化石”之美稱。在中國,銀杏有很悠久的栽培利用歷史,由于其用途和經濟價值遠非其他樹種可比,因而擁有中華樹木之“國寶”的美名。我國銀杏資源極為豐富,約占世界總量的70%。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銀杏栽培區域和面積不斷擴大,全國3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銀杏栽培和引種。目前國外在法國的波爾多( Brodeaux)和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的薩姆特(Sumter.SouthCarolina)各建了500hm2的銀杏采葉園,年產3000- 4000t干葉,其他國家多為零星種植。國外在銀杏病蟲害和栽培研究方面研究報道極少,但對銀杏葉提取物的研究卻居于世界前列。
目前已知銀杏葉含有化學成分240多種,銀杏葉提取物( EGB)的主要有效成分為銀杏內酯、半倍萜類、白果內酯和黃酮甙。其中銀杏內酯類迄今尚未發現存在于其他任何植物中,具有獨特的生理作用和治療價值,是與多種疾病有關的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最強的拮抗劑。銀杏成藥在治療動脈硬化、心腦缺氧、降低血脂、加快血流量、軟化血管等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具有其他藥品不可比擬的療效,在改善心腦血管功能、抗記憶力減退和老年性癡呆等方面具有獨到的醫療保健作用。除了作為藥物外,近年來作為園林植物,其在城市綠化美化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黃酮類是銀杏葉中最早研究的成分,也是銀杏葉提取物(EGB)制劑的主要成分。作為衡量銀杏葉質量高低的主要標準是以黃酮甙(主要以槲皮素、山萘酚、異鼠李素作為化驗標準)和內酯的含量高低為判斷依據。高含量的銀杏葉主要來源于銀杏專用采葉園,市場上果、材、葉兼用的銀杏葉有效成分含量不高,基本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藥典要求,在市場上的價格遠低于銀杏專用采葉園的葉子價格。因此,提高銀杏葉的黃酮甙和內酯的含量和產量的技術顯得越來越重要。
銀杏作為一種植物,在其生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種病蟲害的影響及其他各種因素的影響。由于銀杏提取物的藥用價值越來越大,市場越來越廣泛,因此將制造銀杏提取物的原料——銀杏葉的有效成分(黃酮甙和內酯類)研究資料進行相關總結分析,加以綜述如下。
1 影響銀杏黃酮甙含量的因素
1.1立地條件
銀杏葉是營養器官,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質,輔養樹體。同時銀杏葉又是經營采葉園收獲的唯一產品。因此,二者產生激烈的矛盾。為此,必須滿足銀杏生長發育的必須營養元素,而且質優量多,否則采收的葉達不到高產優質的要求。選地是關鍵,必須選用土壤深厚(1.0m以上)、肥沃、疏松的沙壤土或壤土。土壤酸堿度以中性為宜。凡土壤全鹽含量高于0.3%及pH值大于8.5的土壤不可建立采葉園。黏重土壤、山嶺薄地、鹽堿低洼、粗沙地,地面積水或者地下水位過高等均不宜建葉用銀杏園。
1.2產地
由于地理、氣候、土壤條件的差異,不同產地銀杏葉黃酮含量差異較大,因此,黃酮含量與生長地域密切相關??傮w來說,產量大的江蘇邳州、廣西興安、貴州正安、湖北安陸等地的銀杏葉總黃酮含量較高。王宗德等( 1998)報道,測得11月份的江西省武寧地區的黃酮含量為2.97%,而波陽地區的含量僅為0.84%。不同產地之間槲皮素、山萘酚、異鼠李素等黃酮類成分差異也較大。劉叔倩等( 2000)的研究結果表明,貴州高原區銀杏葉中總黃酮的含量明顯高于其他地區。從不同地域來看,長江流域各地銀杏葉中總黃酮的含量大多數高于黃河流域;黃河流域各地又以位于黃河中游的陜西、山西、河南的銀杏葉中總黃酮含量較高,而黃河上游的甘肅、寧夏,下游的山東、河北的銀杏葉中黃酮含量較低;長江流域則以位于長江中上游的四川、云南、貴州、湖北的銀杏葉中總黃酮含量較低;無論長江流域還是黃河流域,又以位于我國中部各地的黃酮含量為高,而北部、東南部的含量較低。即使是同一省份,不同地區之間也有差異。王宗德等(1998)報道江西省不同產地銀杏葉在同一生長季節韻黃酮含量差異較大,如11月份武寧地區為2.97%,而波陽地區只有0.84%。陜西省銀杏葉黃酮含量為0.885%-1.487%,表現出明顯的地域分布差異,從高到低依次為陜北>陜南>渭北>關中。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產地的老樹葉中的總黃酮含量差別不大。
1.3環境條件
銀杏葉黃酮積累的重要環境因子是緯度、日照百分率、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溫度。在緯度(28°19′±2°34′)N或(38°6′±2°34′)N、年降水量(762.3±114.5) mm、日照百分率35. 3%±63%、年平均溫度(15. 95±2.15)℃的條件下,最利于銀杏葉黃酮的積累。高海拔區獨特的生態條件能夠促進銀杏葉中黃酮苷的積累,但有利于葉內黃酮積累的生態條件并非銀杏生長發育的最適條件,選擇有一定逆境脅迫的次適宜環境建立銀杏采葉園,有利于提高葉內黃酮含量。適度缺水有利于黃酮和內酯類物質的積累。通過測定陜西省銀杏葉黃酮含量和分析該省熱值的時空分布規律,發現熱值的地域分布規律與黃酮含量相同,銀杏葉黃酮含量和熱值極顯著正相關,與表觀比熱值呈負相關關系。光照條件是影響黃酮積累的重要因素,王華田等(1997)發現成年大樹樹冠不同部位的葉片,其黃酮含量差異很大,以光照充足的南側腫片黃酮含量最高,東西兩側及內膛葉片黃酮含量偏低。曹福亮等(1998)研究了光、水、肥因子對銀杏葉黃酮含量的影響,結果表明,充足的光照、肥料和水分能提高單位面積銀杏黃酮的產量。程水源等(1999)的研究指出,在具體的生態因子中,光和溫度對銀杏葉黃酮的影響最大。在黑暗條件下,無黃酮合成,且黃酮的合成速率及最終含量與光照強度和密度密切相關。就溫度而言,適當的低溫和較大的溫差有利于黃酮合成。冷平生等( 2002)對2年生銀杏苗進行遮蔭和光膜處理,發現覆膜和遮蔭顯著減少銀杏黃酮苷含量。這可能與紫外輻射強度減弱有關,因為適量的紫外輻射可誘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從而激活苯丙烷代謝途徑,增加黃酮的含量。
1.4生長季節
銀杏黃酮含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一般來說,從4~10月,銀杏葉中總黃酮含量基本呈上升趨勢,9月最高,而不同地區可能因溫度的差異,其最高值也會出現在8月和10月,之后下降,可能與秋天葉黃有關。但也有研究表明,在發育早期4月或5月黃酮含量最高,之后開始逐月下降,達到最低值后,到后期又有一定幅度的回升,并持續至落葉。綜合考慮葉片中黃酮和內酯的含量,一般認為8—10月是銀杏葉的適宜采收季節,不同地區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除了季節變化外,一天中不同時段,銀杏葉黃酮含量也有差別,湯國紅( 2002)發現,銀杏葉中總黃酮在中午12:00含量最高,14:00-24:00含量最低。
1.5 品種與單株
不同品種和單株之間銀杏葉黃酮含量差異較大。王宗德等( 1998)對江西各地不同品種的銀杏葉黃酮含量的測定結果表明不同銀杏單株黃酮含量差異較大。但也有研究表明不同品種之間銀杏葉黃酮含量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所選取的銀杏樹樹齡較大有關。楊義芳等(1996)分析了30個單株銀杏葉黃酮含量,發現單株間差異較大,以蘆丁干燥品計總黃酮的含量2.851-5.128mg/g,平均值為4.099mg/g。陳學森等(1997)選用全國銀杏主要產區50個雌株品種和優良單株的3—5年嫁接樹葉進行測定,結果表明,‘泰山4號’黃酮含量最高,達2. 64%,其次,‘泰山5號’為2.22%,‘甜白果’為2.21%,‘馬鈴2號’為2.02%,黃酮含量最低的品種有‘尖底圓鈴’,為0.95%。曹福亮等的研究結果表明,不同銀杏品種或單株間黃酮苷含量的差異較大。不同單株含量最大的達1.1%,最小的僅為0. 55%。銀杏的雄株品種、核用品種、觀賞品種等,不同類群和品種的葉產量和質量差異很大。一般葉用良種的產葉量高于實生苗。葉用良種葉大、肥厚、濃綠、裂刻小或全緣,因此,葉面積大、生物產量高。曹福亮等( 2007)進行了不同雜交組合、半同胞家系葉用良種苗期選擇,汪貴斌等( 2000)從13個優良單株中選出最好的葉用園優良單株E4,邢世巖等(2000)進行了“高黃酮甙銀杏良種選育”課題研究,從收集的14個種源148個無性系中選育出3個高黃酮甙含量葉用無性系;《中國銀杏志》記載了24個葉用優系或優株。由于當前葉用良種選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不僅可用于生產的品種較少,且嫁接繁殖苗木周期長、繁殖系數低,難于滿足生產中對種苗的大量需求。
1.6樹體不同器官
通過對銀杏營養器官測定指標綜合分析發現,黃酮含量依次為:芽>葉>根>枝;吸收根>根皮部>根木質部;一年生長枝上、中、下枝段黃酮分布呈現出高一低一高的變化規律;各枝段的皮部均大于木質部;長枝上的葉黃酮含量>短枝上的葉,一年生枝上、中、下枝段上的葉黃酮含量呈明顯的下降趨勢;芽、葉、根和枝黃酮含量依次為:4.75%、4.04%、2.14%和1.94%。陳鵬等(2000)也發現銀杏長枝葉片類黃酮含量顯著高于中短枝。曹福亮(2000)研究了銀杏不同器官中總黃酮的含量,結果表明,葉>側根>主根>枝。不同部位葉片除了總黃酮含量不同,其具體成分也會有差別,長枝葉中槲皮素較多,而短枝葉中山萘酚較多。
1.7樹齡與葉齡
總體來說,銀杏幼樹葉片總黃酮含量明顯高于老樹葉片。銀杏幼樹(1~5年)實生苗葉的黃酮苷含量一般在1.0%左右,而老樹葉含量一般≤0.60%。史繼孔等(1998)報道了銀杏葉中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隨樹齡的增加而呈逐漸減少的趨勢。其中以1—3年生銀杏實生幼樹葉黃酮的含量最高,15年生的含量明顯下降,只有l~2年的1/4。張迪清等(1998)的測定結果表明,老樹葉與幼樹葉中黃酮苷含量的變幅特別大,老樹葉的變幅為0. 2%-0.7%,幼樹葉0.7%-1.8%。5年生以下幼樹葉含量高,尤以二三年生的為高。楊柳等(1997)認為銀杏葉黃酮含量高低隨樹齡增長呈遞減趨勢,但10年以下幼樹含量較老樹高。而15年生后隨樹齡增大,其葉黃酮含量迅速下降。管玉民等( 2000)報道,采自濟南的樣品銀杏葉中黃酮醇苷含量4月最高,以后逐漸降低,8月后又漸漸升高,至11月葉子變黃時又降低,整個走勢呈S型。張迪清等(1998)報道整個生長周期內以春季葉中黃酮含量最高,4月幼葉為2.75%,老樹葉為0.81%,夏季末黃酮含量最低,7月幼葉為1.04%,老樹葉為0.47%,因而銀杏葉最佳采收時間應在秋季落葉前葉子尚綠時。但由于南北方氣溫的差異,黃酮最高產量的月份可能略有不同。曹福亮等( 2001)的報道也進一步證明了銀杏葉中黃酮含量隨季節變化而變化的規律。針對銀杏葉質量受樹齡影響明顯,可采取截干平茬,實行灌叢經營的方式及時更新,更新周期以8年左右為宜,截干高度一般掌握在20-30cm。就實生苗而言,法國研究證明,不同苗齡葉子內萜類含量也不同。1株15年生實生樹,1992年10月5日測定黃酮總量達1.17%,萜類總量達0.51%,目前結論是銀杏葉內有效成分含量受其樹齡影響較大,樹齡越大,含量越低。若樹勢衰弱、葉子出現葉邊發黃,則會明顯降低葉子質量。
1.8樹體性別
一般認為銀杏雌雄株間葉片黃酮含量差異不顯著,但也有雄株高于雌株或雌株高于雄株的報道。但有些品種,銀杏雄株的黃酮含量高于雌株。把銀杏按雌、雄分類后進行性狀平均值累加再平均后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隨機參試的6個銀杏品種的雌雄間差異不顯著。
1.9繁殖方法
銀杏實生苗葉片黃酮含量比同齡嫁接苗高,嫁接有利于提早結果而不利于葉用。銀杏幼樹(1-5年)實生苗葉的黃酮苷含量一般在1.0%左右,而同齡嫁接樹苗葉,黃酮苷含量只有0.60%左右。
1.10密度與樹形
研究認為葉用園不提倡采用高干樹形,樹冠龐大,產葉量多,但超出樹干斷面的負載量,樹勢易衰弱,特別是修剪過重,萌生枝多,消耗樹體養分和水分更嚴重。樹形采用無干密植樹形(離地面7 -10cm處剪掉苗干)、低干密植樹形(離地面20cm處剪掉苗干)、(離地面40-50cm處剪掉苗干)。在高密度條件下因通風透光不足,影響葉子品質,要在行間及時修剪,保留1/3的行間空隙,以確保采葉園內的通風透光量。因采葉園密度過高,通風透光不足,不僅使葉形態指標差,產量下降,葉內黃酮甙和內酯含量將大幅度下降(10%~50%)。
1.11肥料及生長調節劑
在鎂缺乏的紅壤上種植銀杏,在合理施用一定的氮肥基礎上,增施適量的鎂肥,對銀杏葉黃酮含量的提高有良好效果。研究表明,紅壤上種植3年的銀杏樹,在配施有機肥的基礎上增施化肥可促進銀杏營養生長,在旺長期的6月黃酮含量較高,但化肥對秋后銀杏葉黃酮積累有副作用。通過對盆栽銀杏進行不同水平氮肥、磷肥試驗,推薦氮素15g/株、磷素2.71g/株為2年生銀杏葉用園的施用量,可望獲得單位面積上最高的黃酮產量。羅勇( 2000)的研究表明,對葉片重量的影響為綠粉葳>光合微肥>赤霉素>磷酸二氫鉀,濃度以0.4%的綠粉葳、0.2%的光合微肥、0.3 g/L的赤霉素、1.5%的磷酸二氫鉀為最佳。杜國堅(2009)認為葉用林應以有機肥為主,要求總氮的80% -900/0來自有機肥。
乙烯利顯著影響銀杏葉光合速率、PAL活性、相對生長量,噴施乙烯利對銀杏葉黃酮和內酯類物質的含量有明顯影響,且隨乙烯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采用脫落酸、乙烯利、氮肥+乙烯利、地膜處理,均提高了葉片黃酮含量,以脫落酸效果最優。
1.12 采收時間
許慕農( 1993)認為制藥用葉大都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采收。郭成源(1993)報道根據制藥廠家對銀杏葉品質的有關要求,以2—5年生幼樹綠葉最好,收購價最高;黃葉和落黃葉品質變差,價格低。故生產上在葉子變黃以前應及時采摘。一般采葉期以9月中下旬為宜。采摘過早,不僅影響葉子產量,且嚴重影響樹木的生長。采葉圃樹木密度較大,樹木上部和下部葉子變黃的時間不一,基部葉子通風、光照條件較差,葉子變黃的時間較早,應提早采摘。山東和蘇北一般在9月中旬左右,對采葉圃下部(地上樹高1/3范圍內)的葉子進行采摘;9月底對采葉圃樹木中上部葉子全部進行采摘。1年生苗木的葉子應在10月下旬采摘,或讓其自然枯落,以確保苗木來年生長不受影響。曹福亮( 2011)認為銀杏葉宜分期、分批采收,一般從8月上旬開始,先采樹冠內部、下層枝條的葉片,再陸續采收中部和上部葉片,最后一次在銀杏葉即將變黃時一次采完。在當地早霜來到之前,保留頂梢的3~5片葉,不可全部采完。
1.13干燥方式
講究采收季節和干燥方式也是把握好產品質量的重要關口,應綜合考慮銀杏葉量及葉內黃酮、內酯含量的變化確定合理的采收期,山東郯城以7~9月份采收為宜,可分3次完成。葉子采收后應采取機械烘干法盡快干燥,防止霉變,烘干溫度以90-100℃條件最好。在采收、烘干及運輸過程中,要加強規范管理和生產過程中的全程質量監控,嚴把環境關、設備關和檢驗關,防止重金屬等的進一步污染。郭成源(1993)認為葉子采下后,應及時裝在大的塑料袋內,集中在一起,盡快到收購單位進行銷售。如在2~3天內不能及時銷售,應將葉子攤晾在室內,并每天翻動兩次,以防葉子變黃和發霉。如鮮葉短期內無法售出,應及時將鮮葉曬干后進行貯藏,待有機會時再行銷售。一般在晴天條件下,3—4天即可將鮮葉曬干,曬干后應及時裝入大塑料袋內,扎好口,密封貯藏。周維書等( 1995)建議大規模采收用干燥設備,但應防止溫度過高,以低于60℃為宜。李群等(2006)認為自然干燥以陽光曝曬內含物損失最小,而陰干內含物明顯下降;機械干燥以溫度高(80~100℃)、快速干燥處理效果最好;利用“油熱干燥”并利用高溫快速殺毒效果較好;干燥后的葉色濃綠無黃邊,含水量均勻一致,利于長期儲存。
2 影響銀杏內酯含量的因素
2.1環境條件
曹福亮等(1999)研究了不同的光、熱、水、肥條件對銀杏葉中萜內酯含量的影響,發現銀杏葉中萜內酯含量受光照強度、溫度、水分和施肥種類及多少的影響也很大。戚向陽(2003)研究不同產地的銀杏葉中內酯含量差異較大,在從湖北和山東6個地區采集的銀杏葉中,湖北省棗陽縣出產的銀杏葉萜內酯含量最高,達6.254mg/g。
2.2生長季節
銀杏葉中的萜內酯含量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曹福亮等(1999)的研究結果表明,銀杏葉中的萜內酯含量在1年中以8—9月達到最高,然后急劇下降。冷平生等( 2002)報道銀杏幼苗葉中的總萜內酯含量在夏季后期達到最高,約為2. 307mg/g,落葉前僅為0.77mg/g,相當于最高期的1/3。同時研究還發現在1年中,銀杏內酯A、B、C和白果內酯這4種萜類內酯所占的份額略有變化,但沒有明顯的規律性。
2.3品種與單株
銀杏葉中的萜內酯含量受品種的影響較大。曹福亮等( 1999)研究了13個銀杏單株葉中的萜內酯含量,發現不同銀杏單株萜內酯含量差異很大。最高的含量可達0.2%,而最小的僅達到0.09%。張云躍等(2002)對全國7個銀杏產區,有廣泛代表性的28個家系的2年生幼苗葉,用HPLC法測定結果表明,家系間各化學成分差異十分顯著,萜內酯含量最低的只有0.3%,最高的卻達3.75%,二者相差12.5倍。從個別化學成分看,如白果內酯最低家系僅0.06%,最高則達1.22%。二者相差20.3倍。陳學森等(1997)用甲醇提取法測44個銀杏品種3~5年生嫁接苗葉萜內酯發現,泰山2號銀杏內酯含量比其他品種都高,達0.38%。泰山1號黃酮含量為2.15%,銀杏內酯含量達0.25%,為選測品種中的雙高品種。貴州也發現有一批黃酮苷與萜內酯含量均高的銀杏優良單株,其中黃酮苷含量最高2.74%,萜內酯最高為1.17%。
2.4樹齡與葉色
銀杏樹的樹齡對葉中萜內酯的含量影響較大,一般隨樹齡的增加,萜內酯的含量呈現下降的趨勢。郁青等(1998)報道銀杏幼樹(1~6年)葉萜內酯含量在0.30%~0.50%之間,個別高達0.89%,而大樹葉的萜內酯含量一般≤0.10%。據貴州大學報道,銀杏1~6年幼樹葉萜內酯含量高,一般都在0.30%~0.50%之間,個別高達0.89%,而大樹葉萜內酯含量低,一般≥0.10%。白果內酯含量約占內酯含量的1/3~1/2,其含量變化與總內酯含量變化趨勢相同。而貴州的銀杏老樹葉與幼樹葉測定的內酯含量結果普遍較高,老樹葉萜內酯含量變幅為0. 02%~0.4%。大于0.2%者占測定數(140)13.6%,幼樹葉萜內酯含量變幅為0.1%~1.0%,大于0.2%者占測定數(169)94.9%。由此可見,銀杏幼樹葉的萜內酯含量明顯高于老樹葉。錢大瑋等(2002)研究了2—6年生銀杏葉中內酯含量的差異,表明以3年生銀杏葉中含量最高,以后隨樹齡增長呈下降趨勢。法國學者證明,l~3年生苗木春天葉子較嫩,萜類含量較低,夏季綠葉含量最高,而秋季黃葉明顯下降。我國研究資料證明,西阿多黃素、銀杏黃素、異銀杏黃素、白果黃素春季總量為0.5%,夏季綠葉為0.44%,而秋季綠葉為1.72%,黃葉高達1.9%(干重)。即從目前研究結果來看,銀杏葉內萜類含量夏季綠葉最高,但黃酮類以黃葉最高。這說明,銀杏黃葉仍有較高的利用價值。
2.5光照和密度
現已證明,銀杏葉內萜類含量主要取決于葉子成熟度和光照強度兩個方面。即隨葉子成熟度及光照強度的增加,葉內萜類含量大幅度提高。在自然光照和人工氣候室內生長的銀杏,最初的2個月葉內萜類含量幾乎相同(0.2%干重)。但5月份后,自然光照條件下的葉內萜類積累明顯增加,夏季達0.6%,而人工氣候室內(光照強度1.431x)葉內苦內酯和白果內酯含量較低(0. 2%~0.25%)。銀杏采葉園隨密度加大,對空間及光能利用率、群體葉面積指數及單位面積的產葉量明顯增加,加大初植密度,有利于提高群體早期對光能的利用率、提高產葉量。葉面積指數和單位面積產葉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密度與葉面積指數呈極顯著的正相關。一般葉面積指數以3—6為宜,3年生采葉園密度以5000株/畝為宜。銀杏光合作用光補償點在800—10001x,葉用園葉幕層只要達到自然光照強度的10%以上,便能滿足有效光合作用的需要。北方生長季節空曠地光照強度達8萬~10萬lx,只要葉幕層內達8000~100001x即可。因此,采葉園應嚴禁過密,否則因透光、通氣不良,不僅使葉形態指標差,產量下降,更重要的是葉內黃酮甙和內酯含量將大幅度下降(10%~50%)。
3 銀杏采葉園的專項研究
2005年全球銀杏葉提取物制品的銷售額為50億美元,成為植物藥制劑的全球冠軍品種。我國銀杏類制劑產品占據著植物藥類心血管藥30%的市場份額,成為心腦血管系統植物藥的領先品種。從銀杏制劑及保健品、化妝品等銷售額分析,國際市場對于銀杏浸膏的年需求量為500~ 700t。我國可生產300t,其中80 010用于出口。
郯城縣1999年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授予“中國銀杏之鄉”稱號,是我國栽培銀杏最早的地區之一,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目前,郯城縣銀杏種植面積達1萬hm2,定植銀杏1400萬株,現有銀杏結果樹20萬株,銀杏林網長度1200km,擁有各種規格苗木3億余株,銀杏盆景100余萬盆,年產銀杏干葉超2萬t,已成為郯城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
山東郯城、江蘇邳州作為銀杏的適生區,規模位居全國第二大銀杏果產區,全國第一大銀杏葉產區,在國際、國內銀杏葉市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近幾年隨著銀杏林木市場的起伏波動,林木價格下滑,銀杏干葉價格逐漸升高,當地很多農民開始興建銀杏專用采葉園,以獲取穩定的經濟收益。但由于影響銀杏葉產品質量和產量的因素很多,過于復雜,沒有成熟的銀杏采葉園經驗可借鑒,銀杏專家發表的關于銀杏葉質量的科研資料,也由于影響因素過多,選材過細,并沒有大面積的銀杏采葉園推廣經驗可供農民借鑒。農民純粹是出于一種盲目的、摸索的、自認為合理的生產過程中。
基于以上原因,探索提高銀杏采葉園銀杏葉產品質量和產量的方法和途徑顯得異常重要和緊迫。作為銀杏主產區的科技人員,我們將積極探索提高銀杏葉產品質量和產量的方法,切實提高銀杏采葉園的經濟效益,為制藥企業提供高質量的銀杏干葉產品,生產更高質量的銀杏藥品,提高人類生命健康。